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
马鞍山市二中副校长郭惠宇认为,语文教师应发挥其特有的身份,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语文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内在的文化蕴涵及情感动力,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有对广大文化的负责功能,更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生命形式。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窗口。
第一,语文教师要提升文化修为,强化文化认同。教师的文化素质决定着其教学的文化品质,语文教师的文化修为决定着其语文教学的文化品格和底蕴。第二,语文教师要发挥文化理性,增强文化责任。
对中国传统文化悄无声息流失的现实,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挺身而出,发挥文化理性,担负起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为缓解汉文化的传承危机竭尽责任。
语文教师的文化人格
语文教师要俱存人心、通达善良。内心存“仁”的人,对生活充满感激,对他人充满宽容。通达善良的人,对生活满怀憧憬,对生命洋溢热情。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语文教育。因为教育本身是关系人的教化和育成,而人则是情感动物,需要用真心去对待,用真情去打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奏出语文教学美妙的音符。
语文教育要通过“立言”来“立人”,引导中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我们要注重物质与精神层面两方面的传承。比如,安徽有很多百年老校,在奔向现代化过程中学校被拆建、重建,她本有的历史痕迹都被抛弃,这种丢失的宝贵资源我们到哪能去找寻到呢?教育的很多传统被丢失了。虽然我们提倡新的教育理念,追求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理念等,但我们要知道这所有的理念渊源都在传统文化里面。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核心价值观,教育孩子懂得爱的传递、感恩等。
对于合肥六中提出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办学灵魂的做法,柳袁照表示认可。他认为,合肥六中回归传统,将校园打上民族的烙印,打上安徽区域文化的烙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这些疑问都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并最终培养出具有本土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大写的人。(彭强、刘高威)
信息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