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高度关注民生,提出了今后民生改善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为百姓勾勒出未来生活新图景,给民生问题解决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有实实在在的举动。各地要坚决贯彻为民办实事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化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改善民生“有为”,百姓心中“有位”。确保民生改善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动员和带领各级干部真心实意推进民生工程。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生问题就是国家的大事,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只要上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报告点睛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百姓心声
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激情澎湃,也深感责任重大。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如今,老百姓对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如果说改革初期的目标是“有学上”,现在则是要“上好学”,社会关注最多的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问题。只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
——合肥包河区教育局陈雪梅
新农合乐了咱老百姓
咱农民最怕的就是生病。不过,自从有了新农合,乡亲们再也不为“看病贵”的问题发愁了。我的感受是,新农合实施以来,政策在不断完善,报销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我和我身边的人都先后参加了新农合。乡亲们感到高兴的是,今年我们濉溪县在原有基础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作了进一步调整:提高了住院报销比例起付线标准以上符合报销范围的住院医药费,提高了普通门诊统筹报销比例和最高限额,还提高了参合农民年度报销的最高支付限额等等。这些好的政策让我们老百姓心里乐开了花。
——濉溪县铁佛镇黄集村村民王德伟
足不出村就能看病了
说起看病,那可比以前方便多了。现在咱们生病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村里的卫生室找医生去看看。卫生室是个两层小楼,环境也不错。医生都是熟人,服务态度也好,让他们看病,放心!
对了,我们村卫生室已经纳入了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门诊统筹范围,也已经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乡亲们都说,现在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日子啊,是一天比一天顺心、幸福!我听说,在2011年底的时候,我们市就完成了30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建成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的目标。
——淮北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村民禹贺
◎一线访谈
构筑城乡一体社会救助模式
十八大报告提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模式,我们更有信心了。
铜陵市自2011年下半年起,在社会救助领域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低保同一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创新了“1+6”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即围绕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个总目标,对城乡社会救助实行统一救助标准、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听证制度、统一发放时间、统一体系平台、统一政策衔接,初步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的无缝对接。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让我们信心百倍。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铜陵实施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覆盖了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从低收入群体拓展到全体居民,救助标准从2万元起步到30万元不封顶,提前3年实现民政部提出的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救助的目标。
——铜陵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维华一席谈
创新方式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由此可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田家庵区坚持以为民、惠民、便民为宗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模式,紧扣“小社区、大服务”的社会管理宗旨,构建网络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文化型社区、满意型社区等“四型”社区,打造居民满意工程。我们率先在全市建立“三级网格”系统管理模式:街道为一级网格,社区为二级网格,楼栋为三级网格。全面推行以挂起“民情网格牌”、开通“民情热线”、建立“民情网络平台”、记好“民情日记”、设立“网格信息员”为主要内容的“民情流水线”。
通过创建“四型”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进楼入户走访,尽早尽快了解群众所需,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仅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更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群众满意地评价说:“急事、难事、烦心事,事事有人管;热线、热心、热面孔,真情温暖百姓。 ”
——田家庵区委书记许承通一席谈
◎基层实践
“网格化”解民忧
“你怎么只顾自己,把砖头砌得那么高,把我家的窗户都堵住了。 ”“你家也不像话,竟把鸡养到我家楼上了! ”
如今在琅琊区,像这样及时的现场调解,每天都有。 “有困难找网格长”已成为该区群众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网格管理员有时像专职调解员,有时也像送温暖的亲人。琅琊区西门街道鼓楼街社区已近80岁的孤老杨氏,刚刚在社区网格管理员张锐的陪伴下吃过早饭,
近年来,琅琊区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全区8个街道、36个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目前,全区540多个管理网格分布各处,实现全覆盖,服务的触角延伸向每个小区、每个楼栋、每个居民,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联系卡”见真情
舒城县五显镇五显村老人张有旺居住的房屋七开八裂,又在山坡下面,一旦下雨非常危险,本村支部书记作为其“一创三联”的联系人,在争取了上级资金扶持的同时,组织党员为其建起了两间平房。老人现在逢人就说:“一创三联”就是好,你们的服务真是没得说。 ”所谓一创三联就是按照“群众走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跟到哪里”的原则,把党组织建到各类社会组织中,把所有党员纳入组织体系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名党员按照“1+X”模式,确定5至10户家庭作为联系对象,统一制作“民情联系卡”,公开联系人员、联系电话和服务项目。形成了覆盖辖区全体群众的党员群众联系机制。
除了“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五显镇还创立了“生产发展全覆盖,”培育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把农民吸纳到组织中,形成一头牵农户、一头联市场的产业化“链条”,推动生产经营方式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目前,全镇已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0多家,带动农户2000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
警务室暖千家
原来,不久前的一天,75岁的赵洪德老人来到双龙村社区警务室报案,说自己的身份证、户口本、养老保险本、存折全部弄丢了。接案后,民警劝老人不要着急,立即开车带着老人到镇财政所补办了养老保险手续,然后又到邮政储蓄所,帮助老人进行存折挂失和补办。同时,为老人建立了社区警务档案,以便为老人提供补办证件的相关服务措施。
“这只是社区警务室为群众办理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乐土派出所所长陶万年说。为建立和完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县里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公安部门总体战略部署中,提出了“城乡一体”“同步开展”的要求。目前,蒙城县公安局在城区已建社区警务室15个、建成率达100%,建成农村警务室20个,建成率达100%,选配社区民警15人;驻村民警20人,治安辅助力量87人,并投资100余万元为每个警务室配备了电脑、电动车等。据了解,自开展社区警务攻坚以来,全局社区(驻村)民警共调解纠纷167起、入户查访5623户、救助174人、治安检查2358次。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