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肥日报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后劲,决定着发展未来。一直以来,高新区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把教育当做一项惠及全区人民的民心工程来抓,将教育事业摆在各项社会事业的首位,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创新思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实现了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大投入打造“学习乐园”
城西桥学校是高新区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为了让当地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2009年区财政投入1200万元新建了教学楼,2011年,又投入350多万元新建了校园食堂,改造了塑胶跑道操场和校园围墙,建设了乡村少年宫,2012年再次投入138万元,为该校新建生物实验室和科学实验室、室内运动房和室外水泥乒乓球场,购置音体美器材等。眼下,走进城西桥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安全舒适的塑胶操场,齐全的音体美器材,营养丰富的校园午餐,真正实现了与市区学校办学条件的接轨。
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高新区在保障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大对学校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夯实全区教育发展基础。2010年暑期,区财政投资434万元完成梦园学校、桂花园学校、兴园学校、20中学、62中学五所学校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加固面积
添新枝
提升教育资源配置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高新区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努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内办学水平。
今年7月,投资3亿元的安徽首所国际化教育学校“合肥中加(国际)学校”在高新区开建。该校实施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北美及IB课程国际教育体系和基础教育体系双轨制的办学特色,实现国际教育本土化、国际与国内学生比例约6:4。该校的建成将有利于推动高新区基础教育发展,加速全区国际化教育进程。
今年11月19日,合肥第七中学新校址在高新区正式开工建设,成为该区加大教育事业发展又一给力举措。合肥七中新校址规划面积约合235.70亩,选址在合肥高新区创新示范区内,方兴大道与望江西路交口东北角,北至潜水西路。新校区的办学规模将设计为120个班(其中高中每个年级均为40个班),在校生人数为6000人,寄宿规模设计为5000人。校园规划用地面积
此外,为缓解合肥梦园学校生源压力,改善办学条件,高新区已规划在合肥海关原址兴建一所初级中学,规划占地面积21.5亩,24个教学班;馥邦天下小区24个班的初级中学,拆迁恢复点复兴家园的36个班的小学,也已进入建设日程。
抓关键
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
进行青年教师基本素养大赛,开展“名师大讲堂”教研活动,举办校长论坛,与兄弟学校结对共建、学术交流……在高新区,每个教师都可以找到自己工作的“兴趣点”,都能够学有所用。以活动为载体,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这是高新区教育部门创新方式,努力探索教师队伍建设走出的一条新路。
教研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在区教育部门的组织下,各个学校相继开展了“岗位大练兵”活动,深化教研活动,加大对教坛新星、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响应。其中,全区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活动,通过校级初评,区级复赛,在广大教师中掀起了强烈的科研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区内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蜀山区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已达300人次,有力地促进了高新区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新区还积极组织各学校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取长补短。近三年来,区内学校分别与蜀山区和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学校开展结对合作,在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多层面、深层次的结对合作,有力促进了该区教育科研水平;合肥梦园学校还与韩国忠清南道瑞山市圣渊初等学校进行了互访教育交流。2011年,全区有2人被评为合肥市师德模范先进个人,城西桥学校被评为合肥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强管理
提升区域办学水平
为加强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督查,区教育部门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通过组织听课、查看资料、调查访谈等形式全面视查学校和教师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及时加强引导和指导。2011年,高新区还出台了《合肥高新区中小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合肥高新区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绩效工资考核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全区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
高新区内有15所幼儿园和8家民办培训机构,为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督检查,区教育部门专门成立年检评估组,深入民办教育机构,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档案材料、随机听课、组织师生座谈等形式,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师生权益保护等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坚决查处虚假广告、有偿招生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促进高新区民办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重内涵
素质教育全面开花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新区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展多样性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每个周六,新华学院大二的学生徐家耀都会去高新区城西桥乡村学校少年宫,教孩子们学一些手工制作。实际上,自2011年8月乡村少年宫落户于城西桥学校,一年多的时间,少年宫已开设了音乐班、舞蹈班、手工制作班、科技活动班、书法班、绘画班等,并开放了图书室、校园影院等多个功能室,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建设少年宫,只是高新区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侧影,在高新区校园里,诸如文化艺术节、“书香校园”经典诵读、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普通话”推广宣传周、“阳光体育运动”、防震减灾紧急疏散演练等活动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固定节目。此外,高新区还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小红帽”志愿服务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和“十佳美德少年”评选表彰,先后已有40多名品学兼优学生获表彰。2011年,高新区有5人获得合肥市“四好少年”光荣称号,6人获得市级“三好学生”,2人获得市级“优秀学生干部”;2012年,选送的节目《牙牙与泡泡》获合肥市第八届少儿艺术节舞台演出一等奖,梦园学校、62中学在合肥市第二届少先队鼓管乐队比赛中双双荣获一等奖。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将努力构建支撑城市创新发展的现代教育事业体系:结合高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基本实现九年一贯制学校分离办学;使全区教师队伍更趋合理,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促使教育工作机制更趋完善,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新格局,使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达到全市中上等水平,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