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干部谈制度自信:政务公开 别举各种挡箭牌

访问次数: 1494                        发布时间:2012-12-28

[字体: ]

    阅读提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各级干部更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份自信,来自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制度建设的成功实践,同时也表明,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在法治化的轨道上,保障好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

    党的十八大展现了中央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广大党员干部也要有这个自信,努力推进各项制度革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实干托起一个属于全体人民的“中国梦”。

如果把国家的发展比作一场接力赛,新生代干部就是续航发展的关键一环。近两年开始主政县市党政工作的“70后”干部,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今天,我们请来其中几位,请他们谈谈制度自信的话题。我们也希望借“微观”栏目的这期年终特别报道,与您一起展望未来中国基层制度建设的前景。

 

黑龙江省黑河市市长 张恩亮 满族,19701月生,黑龙江望奎人。1990年参加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推广与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会计师。

    政策创新 方向比速度重要

    政策是发展的方向盘,把握方向比发展速度更重要。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发展必须以正确的定位、正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前提

    政策是发展的方向盘。衡量一项政策是否合理,最终要看它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抓住这个目标,政策创新就会有延续性,也不会因为政策变更让干部群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把握方向比发展速度更重要。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发展,必须以正确的定位、正确的思路和目标作为前提。如果地方干部上任伊始,就“新官上任三把火”、“重打锣鼓另开张”,政府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也会让干部群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政策执行中也可能出现偏差和问题。

    避免政策朝令夕改,需要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

    首先,要完善评价体系,不能只考核几项主要的经济指标,既要看当前,更要看长远。看当前,就是看思路清不清、重点准不准、办法多不多、力度够不够、效果好不好。看长远,就是看是否有长远观念和人本思想,为未来发展做了哪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创造了什么样的发展环境,赢得了多少群众的认可。

    其次,要强化过程监督和事后问责。坚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格实行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强化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同时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涉及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四,要推动决策法制化。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决策,应当以法定程序固定下来,避免因领导人选的变动影响长远发展。

    第五,要强化干部教育。加强自律意识,形成各级干部的自我约束机制。要针对不同岗位历史上曾出现过或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培训。倡导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深入群众,从“走近”群众到“走进”群众,真正了解基层所想和群众所盼。

    总之,要通过加强决策的制度设计,做到事前有教育提醒,增强决策的针对性;事中有控制监督,增强决策的时效性;事后有问责惩处,增强决策的严肃性,实现政策效应的最大化。

(本报记者 袁 泉整理)

 

天津市河东区区长 刘道刚 汉族,19718月生,天津市人。1997年参加工作。南开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

    基层维稳 法律才是防火墙

    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在法治框架下维护好社会稳定的大局。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决不能用行政手段压制;不通过正规渠道,以违法手段维权,要依法处理

    到河东区工作一段时间了,深感基层工作不易,既要贯彻落实好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市里的政策决策,也要和千家万户打交道。区委、区政府肩负着3个重要任务:经济发展、民计民生和安全稳定,哪个都不能滞后,这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和很强的执政能力。

    如今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发牢骚的也多了。当前,一些腐败现象导致仇官心理,贫富分化现象导致仇富心理,加上社会利益变得多元,这些都对群众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关键在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必须强化,遗憾的是,很多干部淡忘了这种本领。基层干部只有真正把群众看作衣食父母,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将心比心,才能赢得民心。基层干部要既会讲大道理又会唠百姓的嗑儿,既会按程序规则讲话又会换位思考、以情感人。

    要远离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必须坚持在法治框架下维护好社会稳定的大局。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应该明白一个真理:法律是最具权威的标尺和准绳。

    河东区正在研究建立一个信访工作流程,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区里各委办局和街道居委会,接到群众信访的,多长时间答复、如何答复等都要有规定和记录,对于无故推脱敷衍的要追究干部责任。对上访群众,要分清诉求处理。群众合法合理诉求,要第一时间解决,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合法、不合理诉求,决不妥协。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决不能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压制;不通过正规渠道,以违法来维权,要依法处置。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让群众知晓通过哪种渠道反映问题可以受到保护,而哪些方式不仅不会被政府受理,并且会受到制裁。

    街道干部直面群众,如果他们都有高度责任心,深入群众,稳定就不是问题;如果软弱涣散,脱离群众,区委区政府只能四处救火。河东区创造性地建立了残疾人信访代理机制,由社区或街道干部义务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做代理人,帮助反映诉求并推动解决,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基层工作是最考验人和锻炼人的,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工作干不完。我到区里工作以来,最短一天工作了12小时,最长干了16小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对其他干部提出的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先做到,才有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本报记者 朱 虹整理)

 

    江西省新余市市长刘 捷 汉族,19701月生,江苏丹阳人。1992年参加工作。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源产业经济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

    政务公开 别举各种挡箭牌

    一些部门不敢、不愿公开政务信息,动辄以“国家机密”作为挡箭牌,这是部门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在作怪。要赢得群众信任,必须是真公开,拿掉各种“挡箭牌”

    “暗箱操作”、“潜规则”、“萝卜招聘”……当前一些政府部门不敢、不愿公开政务信息的背后,是部门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在作怪。一些部门在回应公众质疑时,动辄以“国家机密”作为挡箭牌。而恰恰是这类的“挡箭牌”,挡住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增加了不满情绪,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公信力就是凝聚力、战斗力,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政务信息公开,要赢得群众信任,就必须是真公开,除了法律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其他的一律公之于众,拿掉各种“挡箭牌”。

    政务公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证政府权力运行的公开、公平、公正,让政府的决策、部署、规划等权力运行的过程和效果,接受群众的监督、评议,减少政府决策的盲目性和差错率,提高行政的科学化水平。

    200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新余市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设立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上予以倾斜,特别注重政务公开的主动性、规范性、及时性,不断健全工作制度、拓展公开内容、开展政民互动、加强督导服务,形成了政务公开的良好工作格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同。特别是网络问政取得良好成效,新余政府网在2011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位列全国20强。

    但是政务公开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政务公开不能被动应付,而是要主动作为;二是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加大考核力度,推动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三是进一步深化公开内容,加强技术保障,健全信息发布平台;四是进一步加强政民互动,更加注重群众关切,回应群众诉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政府公信力,提高百姓满意度。

    (本报记者 吴齐强整理)

 

北京市石景山区区长 夏林茂 汉族,19705月生,江苏建湖人。1993年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民生工程 群众不能被作主

    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能让群众处在“被代表”、“被作主”的地位,不能一厢情愿“想当然”,关键是看群众认不认可、买不买账

    当前,各个地方都在积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如何保证这些工作不流于形式,工作重心不发生偏移?关键一点就是,尊重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说了算。

    “哪儿的道路出行不方便”、“哪里缺少活动场地”、“哪些地方买菜难”……群众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因此,在考虑“哪些项目应该干、如何干”时,就要沉下心去把情况摸透,把困难找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适销对路”、合乎民意。

    在今年实施的民生工程中,我们坚持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让群众当家作主,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比如,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我们要求建设部门和设计师深入社区,逐家逐户“家访”,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拿出改造初步方案。通过社区公告栏、业主论坛等形式“晒出来”,让群众评议、挑毛病、指不足,再根据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调整,形成最终设计方案,力争“调好众口”。比如,在制定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规划时,我们要求规划部门深入村子,实地蹲点不少于15天时间,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生活,切身感受他们的状况,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诉求,再着手研究制定规划方案。

    实践证明,让群众当家作主,给群众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群众说了算,群众把这些事儿当成“自家的事儿”,打心眼儿里支持拥护,我们工作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省时省力,工作推进就更加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因此,我们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究竟要办哪些事儿、如何办这些事儿,不能让群众处在“被代表”、“被作主”的地位。民生工程搞得好不好,也不在于我们“想些什么”、“做了什么”,关键是看群众认不认可、买不买账,不能一厢情愿“想当然”、闭门造车“拍脑门”,要发自内心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欢迎、才会满意。

    千计万计,群众路线第一计。无论是教育医疗卫生政策改革,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各项民生工程要真正惠民利民,都需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唯有如此,广大群众才会更满意,幸福指数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