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两次造访十三陵评点明朝皇帝

访问次数: 1874                        发布时间:2012-12-28

[字体: ]

今天是毛泽东诞辰119周年纪念日。解放初期,毛泽东曾造访十三陵,他是如何评点明朝皇帝的呢?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李魁彩编著的《跟毛泽东行读天下》一书以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充满感情的笔法,完整展现了毛泽东行走天下的历程。以下为该书相关内容节选。

  初访十三陵,轻车简从一路点评明朝皇帝

  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县境内天寿山下,是明代封建帝王的陵墓,占地总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正门前的五楹巨大石牌坊在由此到长陵的长达7公里的墓道上,建有大红门、碑亭、享殿和石人、石兽等。由大红门北望,在一片苍松翠柏之间,掩映着一处处金碧辉煌的殿宇,其中以长陵的建筑规模最大,最雄伟。

  解放初期,昌平县政府为了让十三陵不遭到人为破坏,专门成立了护陵委员会。王有富和郭玉奎就是护陵委员会专门调来的工作人员。这天,王有富正好去昌平县政府农建科办事,上午十点多钟他从县城返回陵园,途中看到了这样一幕:十三陵神路石雕大象旁,几个打猪草的半大小子,正试探着一步一步靠拢两辆小轿车、一辆吉普车,这些当时很稀罕的东西正强烈吸引着他们。围过去后,见并没有受到坐车人的喝斥,他们忍不住伸出手,去摸那锃亮的车体。

  王有富忍不住喊了一声:别乱摸。走开点!其实王有富的好奇心一点不比孩子们弱,只是他对坐车来的人更感兴趣。那是四个领导干部模样的人,其中一位长者,身材魁梧,面容慈祥,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拄一根竹杖,正在举目远眺。王有富打量好一会儿,越看越觉得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时也想不起来。

  王有富的喊声惊动了来人。那长者朝他走来,同他打招呼,问他是哪里人,要去哪里。王有富报出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说明原委,接着反问了一句:你们是来逛陵的吧?

  那时,十三陵远不像现在这么热闹。国家也没有财力和精力马上对陵墓进行修缮和旅游开发,但断断续续总有人来此,逛陵游玩,吊古抚今。作为巡陵人,王有富常能见到各色各样的人,见的人多了,也大致能猜出逛陵人的身份。王有富的判断是对的,来人的确是国家干部。但是,他想不到的是,这个干部的身份竟然如此之

  1951年,毛泽东轻车简从来到了十三陵。这不算是一次巡视,也说不上是微服。因为新生的共和国首脑们进驻中南海还不到两年,虽然人人都知道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布了新中国的诞生,街上也常有他的画像,但毕竟人们对他还没有熟悉到一眼就能认出的程度。

  来逛陵的长者对王有富说,我们想先去长陵,你能帮我们引一下路吗?王有富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跟着一个秘书模样的人上了吉普车,三部车一直开到长陵门前停下。那时十三陵还没有开放游览,陵门上了锁。王有富到护陵委员会取来钥匙,带客人走了进去。

  一行人进入长陵墓隧道,走上宝城,看了大明成祖文皇帝的陵石碑。逛陵人广博、卓越的见识给王有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长者显然对墓主人很熟悉。他说:这个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敢在北京建都城,敢把自己的陵墓放在这里,不怕蒙古人的铁骑,是个有胆识的人。这个皇帝长住土木行宫,理政练兵,很少在京城金殿办公,不忘戎武,这很不容易了。

  看了长陵,又去看葬嘉靖皇帝的永陵。一条石铺路通向坡上。永陵大殿已经被毁坏,陵门内荒草萋萋,几只山羊悠闲地看着来人。

  长者上宝城绕了一圈,望周围山景,又登上墓顶土丘,边走边向王有富和随行人员介绍嘉靖皇帝其人:这个皇帝特别迷信,二十载不亲朝政,偏听偏信,重用奸臣严嵩达20年之久,还将清官海瑞下了大牢。这个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才放出海瑞。

  下了永陵,长者征求王有富的意见,可不可以到定陵看一看。王有富欣然应允,一行人乘车来到定陵前。

  定陵大殿也已毁,石块雕琢而成的牌楼还完好。上面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的碑刻引起了长者很大的兴趣。他绕着墓碑走了一圈:这个牌楼不怕火烧吗?

  墓丘上,层层叠叠的松柏林遮住了阳光。长者感慨地说:定陵葬的是万历皇帝,他叫朱翊钧,就是京戏唱《二进宫》的李艳妃抱的小皇帝。他10岁登基,这个人长大了,酒色财气都好,极度奢侈腐败,长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种子,是个无道昏君。他当了48年皇帝,是明朝当皇帝年头最长的一个,也是失民心最严重的一个。

  长者手拄竹杖,边走边讲,不觉走到了宫门口。他问王有富:南边能看到的是哪个陵?王有富告诉他说,是昭陵,万历父亲隆庆皇帝的墓。

  长者停住脚步,说,到该回去的时候啦。他对王有富表示感谢,还一定要把他送到定陵桥上。车到桥上,王有富下了车,秘书也随着跟了下来。这时,秘书对王有富说了一句话,一句让他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话。

  秘书说:刚才逛陵的人不是别人,是毛主席!

  1958525,十三陵水库动工,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参加劳动。去工地之前,他们先到长陵参观。

  十三陵是个好地方,这朱棣也真是有些眼力。毛泽东像是对身边的周恩来,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着,踏上石阶,走进恩殿。

  毛泽东的目光先是在粗大的楠木柱上浏览一番,轻轻地点着下颌。当他迈出大殿门槛时,转身对身后的工作人员说道:好气派的大殿……一个死人建这么座大殿,有何益处?实在是劳民伤财!

  毕竟是封建阶级的生活观嘛。周恩来接过话题。

  毛泽东不再言语,随陪同人员登上长陵宝顶。他微微喘了几口气,把衣扣解开,掏出一支烟含在嘴里,点上火,狠劲地吸了一口,喷出浓浓的烟雾。

  有人说明朝在军事上的失利,在于对北京的守御分兵太散。恩来,你看呢?毛泽东转身问周恩来。

  周恩来望着翻卷的河水和起伏的山峦,沉思地说:十三陵、居庸关和北京城,地非不灵,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这顾炎武的话被你拿来,确实恰如其分啊!毛泽东说着望望周恩来,两人会心地笑笑,走下宝顶,迈出陵园大门。

  就在上车的一刹那,毛泽东抓住车门,回身深深望了一眼苍松翠柏中的皇家陵园,脸上掠过一丝淡淡的怅惘。这稍纵即逝的神情,周恩来及时捕捉到了并作出了反应。

  主席,还去定陵吗?

  改日再去吧。毛泽东说着,转身进了轿车,向十三陵水库驶去。

  毛泽东突然改变参观定陵地下宫殿的计划,使陪同人员大惑不解。于是,在当时的中国高层领导人中,唯有毛泽东一人从未踏进过地下宫殿之门。

  据《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