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统筹全区图书资源,各个农家
书屋定期互通有无,让农民及时看到新书——
图书“流转”热了农家书屋
“今天俺村又交流过来一批新书,其中还有不少畅销书,让大家好好过把眼瘾。”
“来,都搭把手,早点上架,早点看书。”不知谁冒出这么一句。老少爷们一拥而上,很快,数百本图书分门别类上架。 “过去图书长年不更新,翻来翻去老一套,看得让人发腻。时间一长,农家书屋就见不到什么人了。现在图书经常更换,农家书屋又热闹起来了。 ”村民王爱友所言不虚,这个图书室人气很旺,来晚了的村民连个座位都没有,但仍然站在书架旁读得津津有味。
近年来,埇桥区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实施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全区325个行政村藏书60多万册。然而,书籍陈旧,长期不变,影响了农民阅读积极性。为有效利用全区图书资源,该区启动“图书流转”活动,要求各村农家书屋的图书每3个月互相交流一次。活动中,各村图书管理员和“五老”人员,负责书目整理、书籍分检;区图书馆派员到各村指导,建立科学的图书交流制度,同时在各乡镇进行图书联合检索、联合编目,很快,各个农家书屋都有了“新鲜血液”。
“各村还根据自身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出书目,与其他村调剂新书,有助于实现‘一村一品’。 ”夏刘寨村图书管理员董继斌说。孙寨自然村养猪、养羊大户比较多,图书室就注意经常引进一些家庭养殖方面的书;乾富自然村庭院经济发展较快,图书室就选择引进“庭院种植”、“花卉盆景”之类的书籍。
“俺去年种的太阳杏,亩收入达到5000多元,很多管理技术都是在这里学的。现在俺一有空就泡在书屋。 ”夏刘寨村村民刘爱华认真阅读刚刚交流过来的《春季杏树管理要点》一书,一边对记者说,“农家书屋根据农时所需,及时调进新书,可给俺农民解决了生产技术上的不少难题! ”
如今,“图书流转”已超出了政府采购书籍的范围。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埇桥区部分自然村的文化大院、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建立“图书摊”,超市、集贸市场、餐馆设立“图书箱”,把社会上的闲置书籍和光盘循环起来,成为农家书屋的有益补充。近两年来,全区已建立300多个图书流转网点,受益群众600万人次。(记者何雪峰)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