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来皖调研淮河经济带建设

访问次数: 1416                        发布时间:2013-04-13

[字体: ]

詹夏来出席座谈会

4812日,全国人大常委、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全国人大常委、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严以新一行来皖调研安徽淮河经济带建设工作。 4月12,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座谈会,听取调研组意见反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谢广祥主持会议并陪同调研。

  座谈会上,詹夏来介绍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就推进淮河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重点领域改革、职业教育发展、建立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等问题提出了意见。他希望致公党中央调研组帮助向国家有关方面反映我省政策诉求,支持安徽淮河经济带建设。

  调研组充分肯定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并就淮河经济带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调研组表示将帮助我省谋求国家层面的支持,加快推进淮河经济带建设,努力探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期间,调研组还赴蚌埠、阜阳、淮南市调研。(记者 朱胜利)

 

相关信息: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发布研究成果称:

淮河经济带可成第四增长极

 

8日举行的第三届富民感恩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首次对外发布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淮河经济带)战略研究最新成果。报告显示,未来1020年,淮河流域将成为继长江、珠江后的第三条黄金水道,大型货轮畅游淮河上下,沿淮的煤矿、铁矿、碱矿、盐矿将连成一体,成为一条煤盐化工产业带。

建议淮河升国家战略

  郑新立表示,他在淮河流域调研时发现,淮河经济带涉及苏鲁皖鄂等5181个县市,有28万平方公里,1.8亿人,土地肥沃,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因处于5省边缘地带,远离各省发展重点,就成了经济洼地。

  而在交通上,淮河流域纵向铁路、高速较多,缺少横向交通大动脉。同时,各个省内的交通也以省内中心城市为主,省际间没有互联互通。郑新立说,他从苏北到皖北,本来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折腾四五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因此,郑新立建议,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也应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中心城市蚌埠快速崛起,从而带动整个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为皖江城市带北翼开辟一个国际化的出海口。

打造淮河立体交通

  郑新立提出,应以淮河第一大港蚌埠为中心,以上下游的信阳、淮安为两翼,形成三个核心城市,带动北到阜阳、南到盐城等十几个城市,形成淮河经济带,数千吨级的货轮,将从大海一直行驶到信阳、平顶山等地。把淮河变成一条继长江、珠江后的第三个黄金水道。

  目前,淮河流域没有一条横向铁路、公路。郑新立认为,应该在淮河两岸建设一条贯通东西的高铁、高速和机场,形成立体交通。在淮河上,要有规划地修建几座大型水闸,建造一级航道,可以通行万吨货轮。

蚌埠可成淮河中心

  在郑新立看来,地处淮河中段的蚌埠,非常适合打造成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而且蚌埠铁路交通四通八达,科学教育资源也比较密集,基本满足今后的人才需求。

  目前,安徽省正在实施引江济淮工程,通过水道整治可以把中游的航运水力整合,补充淮河枯水时节的水量。当蚌埠港口建成后,来自上下游的矿产、农产品、集装箱,将在这里靠港接驳,成为淮河流域物资交换地。

中国第四增长极

  郑新立说,随着沿淮各城市的崛起,将形成一个淮河三角洲,北起连云港,南到盐城,中间包括信阳、淮南等城市。未来万吨货轮可以从滨海到淮安,届时,平顶山的煤,将沿着洛河、颍河到淮河,然后进入沿海各地,山西的煤也可从这条线运到上海,比铁路运费要节省70%以上。郑新立说,该报告经过完善后,将尽快上报国家发改委,一旦形成文件或政策,将极大地推动该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届时,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安徽商报  王志强)

 

淮河经济带开发入“中原规划”

 

未来欲上升至国家层面 专家建议将蚌埠、淮南作为开发核心

淮河经济带的开发开放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来自省经济信息中心的经济蓝页表明,国家发改委已初步同意将淮河经济带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而未来,我省将力争将淮河经济带的开发开放上升至国家层面,以更好推动我省淮河沿岸的发展。

  专家分析认为,目前来看,淮河开发面临的制约因素包括对污染的顾虑、水源的保障、航运的疏浚以及全流域协调开发。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解决。

  因此,建议认为,我省需要继续密切跟踪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动态,确保将淮河经济带纳入规划;积极配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共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积极向国家建议,新一轮治淮工程要充分考虑淮河的经济功能,把治理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

  另外,我省自身可以先做好前期的研究、定位和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区域,淮河经济带发展,不能全面开发,建议构建以蚌埠、淮南为核心,颍上、寿县、凤阳、怀远、五河等为重要节点的开发格局。明确主导产业,建议重点布局以煤化工和盐化工等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以重大节能环保装备和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以专业化船舶为重点的内河造船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产业、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业、高技术产业等。储备发展用地,建议着眼于沿淮行蓄洪区退建出的土地和沿岸滩涂地利用。 2009年,我省石姚湾、洛河洼、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潘村洼等6处行滞洪区已退建。(安徽商报  记者 强飞)

 

皖苏携手打造淮河经济走廊

 

皖江城市带发展了安徽的沿江城市,那淮河周边城市怎么办?日前,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一行在蚌埠考察调研,给出了一个答案:以淮安、蚌埠为双核,打造皖苏淮河生态经济走廊。

  据介绍,以苏北中心城市淮安、皖北中心城市蚌埠为双核,形成跨省域的生态经济共同体,实现皖江城市群与沿海经济带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划藩篱,依托淮河建设流域经济,是这一战略构想的核心。目前,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正会同淮安、蚌埠两市,撰写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研究专题报告,并积极争取几省联动,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安徽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该战略实施后,不仅能解决淮河行蓄洪问题,还能推动“泛长三角”地区发展,与皖江城市带形成有效互动。(新安晚报   胡君 记者郁宗菊)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