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人代会是人大代表履职的主场,近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致力改进创新,搭建平台,使得代表在闭幕期间也有效为民代言——
机制常态化 履职增实效
4月中下旬,我省对400多名新当选的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分3期进行履职培训。代表小组组长培训也将于近期开展。对省人大代表进行集中“充电”并纳入省委党校主体班次,在我省尚属首次。这是省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工作,增强代表履职实效的一项有效探索。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为民代言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但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共提出4000多件建议,其中仅100多件是在闭会期间提出的,使得人代会成为人大代表履职的主场。而在历年的人代会期间,借分组审议之机汇报工作、由于调研准备不充分而提出“雷人”建议案等行为,也直接影响了人大工作的成效。如何让人大代表掌握工作方法,更好地履职尽责,不再“代表代表,散会就了”,成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致力改进创新的一项工作。
提升代表素质,深化对代表职务的认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途径。 “当人大代表,不是什么荣誉,也不是什么光环,更多的是责任。 ”接受了系统履职培训的省人大代表吴锐表示,加强学习、加强调研,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多提切实可行的议案、建议,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不断学习,既是提升自身素质能力所需,更是依法履行职责所系。 ”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安徽中医学院教授戴敏表示,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每一项工作,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专业性都很强,只有尽量让自己跑在政策的前面,前瞻性地考虑政策推行后可能遇到的现实瓶颈,才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让人大代表的作用“散会不了”,履职平台的搭建是关键。记者走访发现,我省部分市县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也已逐渐制度化。在宣城市广德县,“代表活动室”成为当地人大倾听民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绿色通道。在合肥市瑶海区,“代表讲坛”的开设让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更紧密,进一步提升了人大代表履职水平和综合素质……“做好代表工作是发挥基层人大职能作用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人大工作活力的基础。 ”定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国才坦言,为代表依法履职搭建有效的平台,激发代表“角色意识”,既可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也推动了人大工作向深度拓展。
鼓励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可少。最近通过的《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及其机关自身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该市每位人大代表在任期内要向原选举单位述职一次,内容必须具体实在,须通报其走访群众、参加活动、提出议案建议等履职情况,并接受选举单位的“打分”。这是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探索代表履职激励机制的一个缩影。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为促进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本届省人大常委会将建立省人大代表履职档案,记载代表履职活动情况,并以此作为2017年提名推荐新一届代表人选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将通过多种方式搭建代表与政府及各部门和“两院”互动平台、开展“网络问政”,选择部分代表建议在媒体公开办理过程和结果等。(高城)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