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以选派干部、结对帮扶等形式,推动扶贫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访问次数: 1649                        发布时间:2013-08-05

[字体: ]

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干部

干部下去,民心升上来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干部后继乏人,一度是困扰农村发展、影响基层稳定的大问题。对此,一些乡村一度多有怨声。

  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干部。这是一些发展滞后的乡村群众发自内心的期盼。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我省持续从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难点村、贫困村和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推动干部重心下移,服务群众、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这一创新之举,已成为领导机关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被誉为群众满意的德政工程,赢得了基层群众的真心欢迎,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十佳党建特色工作。

  地处江淮分水岭的肥东县元疃镇塘西村,长期缺水,种植靠天收,农民增收难。去年5月,从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村任第一书记的王曙生,决心带领群众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他推动全村流转3000亩土地,让投资9000多万元的苗木大户成功落户,此举不仅让农民每亩一年有500元的租金,全村还有200多人在苗木公司打工拿工资。

  破解难事、协调关系、争取项目……“第一书记冲在前,引来更多资源随之下移,发挥了推动发展的杠杆作用。省选派办负责人介绍,多年来,选派干部共争取各类资金70多亿元,实施经济发展项目超过2.4万个,累计化解村级债务11亿多元。

  群众的挽留,是对第一书记最高的褒奖。迄今,全省共选派5批、1.6万名干部到村,全省85%以上选派村整体工作进入所在县乡先进行列。在第四批任期届满的2000名选派干部中,有200多人被村民按手印挽留。一枚枚红手印,是群众对先进典型的褒奖、信任和重托。几年基层工作经历,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选派干部更加了解农村、懂得农业,树立起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也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看起来是我们帮助农村,其实受益的是我们自己。从省民委选派到淮南市孤堆回族乡杨镇回族村的李朝阳说。

  眼睛向下看,脚步往下走

  青山绿水之间,一排排小楼拔地而起,如今的金寨县双河镇大桥村一派新景象。结对单位真心实意的帮扶,给我们带来了大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杜德权高兴地说,六安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与这个村结对以来,不仅帮助该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还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党员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

  一对一帮扶,这是我省实施扶贫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个有效载体。

  目前,全省已有超过1.2万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基层结穷亲,覆盖全省70%的行政村。铜陵市打破地域、级别、行业界限,构建无界限模式,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社区等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建立了140多家联合党组织,打破了城乡基层党建封闭运行的模式。

  从送钱、送物的帮扶解困,到帮助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发展项目,各单位不断深化共建内容,提升帮扶层次,既重输血,更重造血,帮助寻找长远发展良策。园艺村地处当涂县大青山东麓,山里果树林资源丰富。然而,由于规划档次不高,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落后,果品难销。马鞍山市旅游局与园艺村结对后,提出成立果品合作社,开发乡村农家乐。

  如今,园艺村农家乐和农副产品年收入上千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这个局负责人说:眼睛向下看,脚步往下走,不仅让机关党员干部有了用武之地,还在服务基层中加深与老百姓的感情。共建是互相帮助的过程,农村需要思路、方法、资金、人才,城市则需要接地气、了解基层、理清思路。不过,目前的结对共建,从内容和形式都还比较单一、单向。有关专家建议,要真正形成长效机制,必须调动城乡党组织主动参与的内在积极性、自觉性,完善结对方式、创新活动载体,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互利双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结对共建的长效化。

  推行承诺制,办事实打实

  干部重心下移,最终体现在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不仅要扑下身子,还要心入群众,才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

  群众认可,是检验干部为民办事成效的根本标尺。干部下去后,如何让群众真满意?承诺制的推行,就是一个创新举措。

  承诺制带来变化。去年刚到村时,黄山市屯溪区阳湖镇三充村第一书记戴晋就发现,西瓜户多是村里的一个特色。在村民大会上,他作出承诺:成立西瓜合作社,做大西瓜产业。一诺重千斤,带头践诺。戴晋东奔西跑争取20多万元资金,牵头组建了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免费发放优质西瓜苗,请来专家现场传授种瓜技巧。今年,新瓜上市,瓜农们惊喜地发现,亩产量比往年多了近三成,每亩要多收入500多元,瓜农们服了。

  一件件承诺的兑现,累积起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度。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霍山县诸佛庵镇党委书记储诒权说,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你干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做好群众工作,这就要准确了解民情,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了解实情,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化解矛盾。

  身上有担子,考核有尺子。严明的管理监督制度,督促选派干部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去年,我省健全选派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建立每月在岗22天、不称职下派干部调整等多项制度。淮北市采取日记录、季考核、年奖惩方式,实行一人一档,将选派干部的现实表现、考核情况、工作业绩装入干部档案,作为奖惩、提拔重要依据。

  而如何构建机制,实现长流水不断线,是结对帮扶取得实效的关键。我省完善沉下去机制,要求干部定期上门,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真心实意地结穷亲,不脱困不脱钩。一些地方还把结对帮扶列入文明单位管理台账,评比结果与各级文明单位的申报和复查挂钩,对积极做好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给予表彰;对帮扶任务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复查时给予警告或摘牌处理,对届满的文明单位不予重新申报。群众的事,都是实打实的事,来不得蜻蜓点水的表面文章,搞不得表面光鲜的花架子。省委党校教授郝欣富教授认为,我省推进干部重心下移,带来作风大转变,带动了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增进了党群干群感情。(记者黄永礼)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