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肥晚报报道,文化产业蒸蒸日上,这其中文博会的功劳可不小。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目前,合肥市文化产业单位数达5933户,在全省占比达三成,实现增加值194.71亿元。“十一五”以来,合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31.3%的速度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迈开步伐,加速前行。这与已成功举办六届的合肥文博会息息相关。在合肥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潮中,文博会起到了引领、助力的作用。
风向标:精准定位发展趋势
每年的合肥文博会除了给市民带来丰盛的“文化大餐”,也在回答着这样的问题:“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着力点又在哪里?”
回忆历届文博会,每一届都亮点频频。首届文博会以“创意”为灵魂,引领了合肥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二届文博会则以“工艺”为基调,表露合肥致力于打造“文化纪念品中心”的信心。
发展文化产业,合肥在寻求突破点。第三届文博会着力寻求“突破”,首次把全国图书订货会与文博会同台举办,取得了双赢。文化产业也讲求“转型”,以达到更好发展。第四届文博会华丽转身,更名为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意欲走出一条“更高、更宽、更快”的道路,实现国际化的思路的体现。第五届文博会上,一批动漫企业精彩亮相。第六届文博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题鲜明。这些都很好地阐释了文博会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引导。
助推器:强力推进项目发展
距合肥以北三十余公里的卧龙山风景如画。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栖身于这幽静之所,潜心传承着合肥乃至安徽的“非遗文化”。合肥非遗园自其诞生前后,与文博会就有着不解之缘。首届合肥文博会通过“一品徽韵”冠名与“非遗”红线相连,在合肥市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合肥非遗园终于落成。
文博会促成的“姻缘”绝非仅此一家。要说起与文博会的“缘分”,不能不提及安徽儒林书业集团。第三届合肥文博会,主办方创造性地把展会与2009中国图书馆图书设备采购大会联合举办。儒林书业从此走进人们视线,开始为公众所熟知。
文博会迄今历时六年,已促推多个文化项目落成:除合肥非遗园外,中环文化艺术城、中设创意产业园、中粤金属文化园、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园等,都各具特色,国内知名。而在每届文博会期间列具的《合肥文化产业项目库》更是在不断丰富完善,更多的文化项目正在试图寻求合作落地。
大舞台:促进精品价值体现
通过六年的发展,合肥文博会已成为文化企业展示自身文化内涵、销售文化精品的大舞台。从合肥到全省,从全国到国际,合肥文博会已走向全球。
可以说,文博会就是文化企业的盛会。一个直观的现象是,参会企业满载而来,售罄而归。在合肥文博会上,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百万之巨的展品,很快便名花有主。合肥文博会每年递增的现场交易量,是其影响力不断攀升的最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最直接的促动。如第六届文博会上,现场交易额达4.3亿元,单笔交易额最大为103万元。(实习生徐欢欢 记者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