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肥晚报报道,日前,合肥市公布了首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指导目录,一改社会服务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目录中的三大类43项社会服务,将由政府掏钱埋单,由社会力量“操刀”,免费向合肥市民提供。
“社会服务由政府大包大揽,会造成2大弊端,一是政府可能会力不从心,二是会制约到社会力量的发展。”合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首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目录的诞生,就是为了给社会力量更多空间,实现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按照规定,机关单位、群团组织、事业单位这三类主体,今后将是购买社会服务的主体,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个体工商户则是供给方。
在政府购买的43项服务中,共分公益、福利、便民三类。公益性的包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医疗服务、医保异地结算等;福利性的包括低保五保、失独家庭、居家养老等;便民性服务覆盖面最广,包括家门口的文娱项目、健身器材,而居民代办、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将是重点发展的服务内容。
记者了解到,在购买项目之前,购买方需做前期论证,并测算服务需求、制定实施计划。在项目实施中,购买方承担管理、协调、指导义务,需做好项目检查、监督、测评,并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全程评估。项目完成后,受委托的中介机构出具综合评估验收报告,经购买方确认后,报财政部门办理支付手续。
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评估结果将一目了然。同时,评估结果也将作为供给方是否继续参与服务提供,项目是否继续实施的依据。对于综合评估达到“优秀”的项目,在年度社会服务奖补总额内,政府将按比例给予适当奖励。(记者 罗敏)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