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群众工作 放低“身段”善听“抱怨”

访问次数: 2000                        发布时间:2013-11-04

[字体: ]

【事件回放】今年9月上旬至10月末,滁州市开展乡镇干部作风集中教育活动,干部利用晚上时间夜学、夜访、夜办公,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特别是针对农村涉及面广、难度大、易引发群众不满的征地拆迁工作,干部通过晚间入户做工作,探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天长市铜城镇党委副书记王学远:

  过去,镇、村干部做群众工作,只要找到村民组长,安排他去做就行了;或者直接把群众喊到村委会、镇政府来谈。可是现在不行了,群众利益诉求多,法律意识强,每家每户情况不一样,老办法根本行不通。比如征地拆迁这类事情,群众不配合有几种情况:一是拆迁后集中建房既节约用地,又比较美观、便于管理,但群众大多习惯了自建房屋,这就有了矛盾。二是很多群众在外务工、经商,见过世面,一比较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征地拆迁政策,就说我们这里补偿标准太低,心理不平衡,不愿配合。三是一些群众受传统观念影响就是不愿意拆。

  面对这些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我们镇村干部只能充分利用节假日、农忙季节或者晚上时间,上门找群众做工作。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群众到办公室谈总感觉是一种对立关系,心态无法摆正;晚上上门,给人感觉是对他的尊重,气氛融洽、感情融合,容易换位思考,易于得到群众的理解。二是白天群众都有自己的事情,静不下来谈事情,晚上谈则能入心。

  做群众工作,进门得先会听抱怨。镇里拆迁,涉及居民袁文彬家的4间正房和两间厨房。由于父子俩都在外跑销售,干部多次上门就是找不着人。今年中秋节,袁文彬父子俩回来了,我们几名干部晚上登门拜访,进门就被老袁数落了一番,说镇里的拆迁安置政策标准低了。我们耐心听他说完,给他点上一支烟,慢慢给他解释政策,说明拆迁后对镇里发展和群众生活有哪些好处。最后,终于得到父子俩的支持。第二天,我就把补偿款送到他家,省得他跑到镇里去拿,老袁连声道谢。

  此外,镇里还在各村实施干部下楼工程,要求所有村书记、主任、副书记都要在村委会一楼便民服务大厅轮流坐班,接待群众咨询,现场解决问题,不让群众爬楼找干部,不让群众找不到干部,受到群众欢迎。(记者罗宝 整理)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