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日前通报34家存在违规行为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分别作出取消资质、限期整改、警告等措施。其中,我省阜阳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被责令限期整改三个月。
建设项目上马前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还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因此环评机构须客观、公开、公正,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保部在通报中指出,当前一些环评机构疏于管理,把关不严,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较差,甚至弄虚作假;有些环评机构借用外单位人员作为环评专职人员,超越资质范围从业,甚至出借资质。这些违规行为严重干扰了环评市场秩序,降低了环评有效性,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通报中,我省阜阳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被要求限期整改三个月,前者因环评文件委托合同由下属公司签订,后者因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质量较差。
【短评】
严把关才能杜绝环评违规
目前,全国各地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凡是违反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不予审批,凡是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实施。这就赋予了环境影响评价“一夫当关”的重要作用。然而,从环保部此次通报看,一些环评机构不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开展调查,甚至弄虚作假、出借资质,严重干扰了环评市场秩序,降低了环评有效性。
建设项目能否上马,是否允许开工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是前置条件。可以说,环评先行是保障公众环境安全的第一道关卡,决不能失守。若关口敞开,放过了蒙混过关者,将留下一处处环境隐患。把住关口,需要环保、建设等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强化监督、整治清理,加大违规成本,铲除环评违规现象;将环评过程公开,让政府机构、企业、公众参与进来,多方联合,不给违规单位有机可乘。(记者夏胜为)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