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关键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据参与本届全会文件起草和征求意见环节的专家透露,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几千人参与讨论,可以说是达成了最广泛的改革共识。把这些共识转化为行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迫切期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回顾35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人们自然时刻铭记那些事关改革走向的里程碑式大事件,但更感佩于那些历史宏大叙事背后的生动细节中所贯注的改革精神。1980年,刚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主持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有着“厉股份”之称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建议,可以号召大家集资兴办一些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来解决就业问题。据厉以宁回忆,这次会议之前,他的相关建议一直受到冷遇;这次会议后,万里明确表示可以用股份制的办法来解决青年人的就业问题。由此,被称为“重新构造微观经济基础”的股份制改革逐步登上时代舞台。
回味这类意味深长的“改革细节”,为的是增强践行改革的力量。改革,始终是改革者推动发展进步的“通行证”。改革,不是空泛的号召,不是悬空的理想,改革者必须用锐意改革的精神照亮现实,用矢志改革的行动明确方向。今年以来,面对空前的稳增长压力,中央政府并没有采取大上项目、扩大投资的老办法,而是通过简政放权、放活微观政策来激活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这本是一种“慢招”,但却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以来,全国企业登记数增长25%,其中,民营和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促进当前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活跃因素。显然,改革行动中明确的市场化取向,顺应了市场主体的广泛期待,激发出更大的创业和经营热情。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所在。 “解放”,就是要打破束缚。长期以来,对于推动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既定模式和路径依赖,直接表现就是各级政府热衷于当经济活动的直接“操盘手”,跑项目、批项目、建项目,利用土地、财政、国有资产等资源,放大杠杆率,掌控大量本应由市场主体掌握的资源。与此同时,对于市场主体活跃的领域,总会找到“治散、治乱”等诸多理由强化管制。在这种路径依赖的背后,形成了一种逆市场化的利益让渡过程,很多经济资源被集中在垄断性利益主体的手中,削弱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经济领域的资源非市场化集中现象,直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倾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曾明确谈到:“现在高等学校里农村的学生比例偏少,我们要逐步提高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 ”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时起步的高考制度,一直被视作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最为公平的通道,如今这一通道越来越狭窄。阶层固化的根源就在于特定的利益阶层动用各类资源维护自身利益的冲动,并由此形成对社会活力的遏制。
在经济学家胡鞍钢看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两大改革目标是相通的,那就是要释放人的活力、创造力、创业力和创新力。当前急需摆脱的就是走出路径依赖以及隐藏在路径依赖背后的利益固化倾向,从最大多数人的期待和需求出发,重新调整经济资源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为释放人的创造性营造更加宽松的空间,用锐意改革的精神照亮现实,让奋斗的人们看到希望。唯其如此,才真正实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胡旭)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