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区“织就”为民服务网络

访问次数: 958                        发布时间:2013-11-19

[字体: ]

什么是好日子?好日子就是生活有保障,困难有人帮,孩子有人教。”60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何玉宝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内心想法。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大社区建设为抓手,织就了一张细致的为民服务网络,一项项体现基层智慧的社会服务创新举措,让许多个何玉宝们的想法都变成了现实。

全省最早的大社区模式

  早在1998年,经开区就创造性实施社区建设管理模式,并改自拆自建统拆统建,将被征地农民安置到统一规划建设的社区内,2005年撤村时,经开区并未参照城区设立街道办事处,而是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推行大社区模式。

  当时3万祖居农民向城市居民转户完成,经开区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之所以没有参照城区设立街道办事处,而是推行大社区模式,是想规避街道管理模式的一些弊端。社区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士介绍,相对街道办事处,大社区机构更加精简,人员更少,管理比较扁平化,社区委没有任何经济发展任务,主要任务就是突出两个字:服务。基本上是对上直接对应开发区的管委会,对下直接面对老百姓。实践证明,与街道相比,超前的大社区突显了自己的优势,政令更加畅通,机制更加顺畅,服务更加高效。

  据悉,这也是我省最早的大社区模式。此做法还被国家商务部誉为合肥经开区模式,并向全国进行推广。

网格化管理延伸服务触角

  2010年,为适应社会管理服务新形势,经开区再次创新,设立了21个社区工作站。通过网格化的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我们建立了站点化服务,把以前居委会一些行政性的事务剥离,划到社区工作站,这样老百姓要办事不需要再到社区委员会去。

  如今,经开区已有28个社区工作站,实行一居一站,构建起居委会党支部、居委会自治组织、社区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同时,这三驾马车交叉任职、合署办公,使得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通畅,有效提升了服务效果。

  社区服务的效率不仅提高了,社区服务的触角也通过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延伸。一直以来,经开区实施了网格管家式管理,将全区划分为173个网格,为辖区企业、居民和单位提供24小时全覆盖服务。

精细服务让居民生活更丰富

  每个周六上午,10岁的王小伟都会走进经开区锦绣社区行知课堂的教室学习。小伟每个周六都来参加课程辅导班。因为我们是公益性质,很多困难家庭的孩子都长期在这上课。行知课堂的志愿者老师施佩说。社区、高校、留守儿童和大学生志愿者,行知课堂这座桥梁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方兴社区60岁的何玉宝老人每天下午两点都会准时来到方兴城市生活e站的银河剧场听庐剧、下象棋;14岁的张前景则习惯于双休日到这里看书、读报;而30岁的周群英选择来这里练习瑜伽……在这个免费开放的城市生活e站里,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

  像这样的特色服务,大社区里还有很多。大社区的管理模式和精细化服务,让居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张和允、郭诗婷、李长龙、陈丽卿)

专家微评

  社区管理的任何做法都要突出社区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个理念。通过一系列措施,在管理实践中让社区成员发挥更大作用,在管理中充分体现公民参与,这是现代社区管理的基本理念。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辉

 

    信息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