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改革 着力点在哪儿

访问次数: 778                        发布时间:2013-12-18

[字体: ]

刚刚落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

  35年前,安徽肥西包产到户、凤阳县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接踵而至,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城 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在危机中加快改革,依靠改革战胜危机,依靠改革更上一层楼。作为农业大省,安徽,该如何行动?

  改革站上新起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帷幕刚刚落下,安徽就宣布将在20个区县农村进行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允许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出租等方式依法进行流转。赫赫有名的凤阳县也在试点之列。

  一场对未来影响巨大的变革即将发生。时隔35年,安徽凤阳重获瞩目,是历史的巧合?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一大亮点。改革首先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已减少了近3亿亩,都是以便宜价格从农民手里拿来,用于修路盖房。无疑,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使得农民在土地层面的财产权利得到很大程度提高,从而使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权利。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其中一项。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提供了机会并指明了方向。有四层含义,一是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二是健全我国土地税法。三是统一城乡利用规划和地价体系。四是打破地方政府 垄断土地市场。

  农村改革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亲身经历数次农村改革、见证农村沧桑巨变的省农委副主任许伟深有体会。他认为,尊重农民的农村经济生活主体地位,维护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十分重要。 1982年中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98年提出家庭承包责任制,去掉了联产两 字,农民家庭种植的自由权扩大。这次提出家庭经营,去掉了承包两字,意味着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可以主动、充分地发挥作用,可以以出租、入股、销 售、抵押等各种形式走向市场,走向第二、第三产业。

  然而,改革是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谢培秀认为,先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农村深化改革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土地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想让更多的农民在土地升值的过程中更多地分享收益,赋予其更多财产权,扩大收益权。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认为,但不是分享所有的收益而是分享合理的收益。既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也要在增值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使得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土地的利用价值更高。

  以工促农工农互惠,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地一品、一镇一韵、一场一景……在宿州,本着国家确定的新时期农村改革试验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精神,创新现代农业经营 组织体系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培育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三大经营主体,探索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同时创新垦地合作发展模式创设产业集中区和行政服务中心,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农业科技优势和场部核心区小城镇建设,加快与周边一体化步伐,打造发展新格局。省发改委体改处有关人士介绍。

  近年来,为破除城乡二元藩篱,我国不断努力,然而,工农城乡关系不协调仍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经济和社会结构矛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全会指出以工促农,工农结合,把农业放在更高的地位。只有农业发达了,才能够提供进城的人所需要的粮食和农业初级产品,工业所需的原材料才能得到满足,才有可能达到高质量的城镇化。因此要让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业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应当和城市统一考虑。三农问题专家刘奇认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基本载体。农业文明既是所有文明的基础,更是所有文明的灵魂。

  如果说大包干是调整生产组织方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意在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综合改革则是理顺生产关系,一系列改革意在解除农村经营 形式的束缚,现阶段的改革则是重塑一种生产组织方式。规模化经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小规模未必不能建立现代农业。有关专家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土地只能适度集中,适度规模化,而应将关注点放在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上。现代农业是一个一、二、三产联动,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的完整产业体系,既要用现代技术、管理、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又要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更要发展为农业服务 的服务业,构建成新的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构建从生产起点到消费终端的产业链条,使农业生产不仅高效、高产,还要高值。简言之,就是产业布局规模化,各种形式的农民组织规模化,农业生产服务规模化,一二三产连通一体形成产业链条,以及构建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种养业。

  在省发改委有关人士看来,要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的强基固本作用,就得加大财政倾斜和政策支持力度,围绕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和农民现 代化,发挥全省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作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抗风险能力,使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地就近让农民城市化

  这样,采取财政补一点、保费降一点、抵押少一点、农民自律多一点的方式,将信贷+保险串活了。农民种草莓不需要再为贷款难发愁了,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省发改委体改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长丰县是全国的草莓种植大县。农户在种植草莓的过程中,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不可控因素,发展生产很难获得贷款。我省通过信贷+保险的方式消除风险因素。农户根据生产经营规模向保险机构投保,保险公司给予这种特定的保险品种优惠费率,财政给保险公司一定的保费补贴,农户低成本拿到保 单,可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相应的贷款,而不需要任何额外抵押物进行生产经营,同时,由地方政府组织农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规避市场和道德风险。这样,激活了农村银行的信贷功能,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激发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试点期间累计承保草莓种植面积5714.5亩,累计发放草莓种植贷款2285.8万元。

  在吕连生看来,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资源过多流向城市,这是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逐步强化,农村资源流失的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

  据有关统计,每年约有七、八千亿元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了城市,平均每个县高达3亿元以上。1亿多农民工每人每年可为城市贡献2-3万元的生产价值,但带走的年工资却只有几千元。

  有专家认为,当前在城市化的内涵、格局、路径、速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模糊观念,导致城市化存在许多问题,必须警惕过度城市化、过快城市化的问题。

  虽然目前安徽城市化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不能唯城市化率而城市化率,应实际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吕连生认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安徽大中小城市都要发展,应按比例成倍增长,其中要打造一两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城市。但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两张皮问题,打通城市到农村最后一公里,还是得走就地城市化的路子,向江浙等发达地区学习,发展重点镇。

  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核心问题。这其中包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 等。这就要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能让看不见的手永远看不见,让看得见的手永远看得见。改革关键是决心问题。所谓大社会小政府的实质是有效政府,而不是政府的大小问题。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郑莉)

  ·链接·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既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也没有既定模式可以照搬。推进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平均用力。实践证明,选择一些区域或领域先行先试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

  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批准芜湖市、马鞍山市、合肥市、铜陵市、淮南市、淮北市和郎溪县等61县为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探索符合我省发展的城乡统筹之路。截至20136月,试验区出台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70多项配套政策,城乡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55.8%提高到62.3%,提高了6.5%,增幅高于全省同期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13:1降为2.61:1,降 低了0.52,降幅高于全省同期0.47个点。

  5年来,试验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8年的13.3:60.3:26.4调整为7.1:62.1:30.8,二、三产业比重和增速分别高于全省6.272.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超过30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176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积达50%以上,户均增 收1800余元。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