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创新社区管理、优化社区服务?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变理念,从管理走向服务
【百姓心声】
“社区给我安排了家庭医生,连医药都送上门。 ”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汇林阁社区居民李良金高兴地说。 64岁的李良金,十多年前不慎摔倒造成右腿部残疾。社区一名家庭医生和一名工作人员共同将他作为签约对象服务,帮他做康复治疗。此外,还有社区志愿者定期为他测血压、按摩推拿,让他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保姆式医疗服务。李良金希望有更多的社区居民能与他一样享受贴心的社区服务。
【代表委员观点】
王磊代表:社区管理要更多着眼于提供公共服务,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注重整合社区资源,使社区服务平台更加完善;不断增强社区干部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本领,壮大服务力量,健全组织网络,明晰服务职责,稳步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何宗文委员: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要强化社区就业、社保、救助、养老、医护、文体等公共服务,还要制定和规范服务内容、标准和考评体系,畅通居民参与、评议和服务的渠道,进一步完善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和社区互助服务体系。
卸包袱,克服行政化倾向
【百姓心声】
孙薇是合肥市蜀山区科企社区一名居委会干部。平时,五加二、白加黑式的加班对她来说是常事。 “党、政、群等各个部门将任务安排到街道办,街道办再下派给我们。街道办有什么职能,我们就有什么职能”。孙薇曾负责劳动保障、非公企业党建、工会建设、 文明创建等工作,各级政府部门下达的各种任务和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办理各种行政事务让她疲于应付。她期盼着社区能早日放下行政包袱,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区管理、自治和为居民服务功能。
【代表委员观点】
顾琴芬代表:社区承担着大量行政管理事务,近乎成了政府的另一只手。改革社区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与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中的职能及权责关系,突出解决社区组织工作负担过重、行政化倾向严重的问题,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王爱民委员:社居委应去行政化,将承担的各项行政管理职能剥离出去,交给社区工作站、市场化服务机构或者志愿服务机构。政府如果需要社居委协助完成工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进行,实行“养事不养人”。
聚力量,实现共建共享
【百姓心声】
“社区支持培育‘草根型’社会组织,让居民参与社区服务,能促进社区功能完善。 ”铜陵市铜官山区阳光社区居民马宝萍说。阳光社区成立了铜陵市首家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铜官山区阳光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孵化中心,从资金、项目、人才 等方面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马宝萍是社区舞蹈协会负责人,她带领舞蹈协会率先加入,得到联合会大力支持。
【代表委员观点】
常红侠代表:社区管理是全社会的事,目前的社区管理主要依靠政府,其它民间组织极少参与,这是不正常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要改变过去政府包办的做法,扩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积极发动现有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孟行健委员:社区要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发展志愿者、义工队伍,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建议按照“项目化运作、 市场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社区服务业。(朱胜利黄永礼)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