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强省建设,让江淮大地天长蓝、水长清、人民生活更美好。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与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污染防治
加大生态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基层环保工作网络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但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雾霾频频来袭、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王炜委员认为,目前对各地市的政绩考核体系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方面指标比重偏小,难以通过目标考核对生 态文明建设形成有效的引导。环境政策的设计、执行和实施不能有效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就难以从根源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较于环境改善,一些地方更重视GDP增长,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上未能做到平衡。 ”颜事龙代表建议,加强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政绩考核,加重政府责任。如果发展经济导致大气等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就应该追究政府责任。
如何驱散雾霾?代表、委员纷纷支招:科学分析成因、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强制落实减排计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惩环境违法企业等 等。目光投向农村污染防治,徐秀莲代表认为,农村农药包装袋、农药废弃物、农膜等无法降解的垃圾越积越多,农村垃圾已呈现毒害化发展趋势,因此亟须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孙学龙委员认为,目前环保部门没有乡镇一级的基层工作网络,而生态建设的细胞工程,即生态村、生态乡镇的创建就在基层。从现状看,各地抓农村环 保和生态建设,无固定人员、无编制、无经费现象普遍存在,市县环保机构人才、设备等也相对不足,省级层面应考虑建立健全基层环保工作网络。
关键词:节约集约
提高绿色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保障土地生态安全
如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王炜委员建议,以公共机构为重点,逐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探索节能量、节水量指标交易体系和信贷环保审核制度,限制 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贷发放,通过贷款贴息,为绿色企业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循环经济等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鼓励这些企业实施有效的环保措施。
“逐步提高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吴金山代表认为,要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园区,并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着力解决发展不好、发展不优等问题。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保障生态安全,特别要强调对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的保护。目前,我省正在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省、市、县三级政府均制定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每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
在於忠祥委员看来,建设生态粮仓,是抓食品安全源头建设的治本之策,其基础是土地健康,土体无污染。追求数量平衡的同时,要保障土地质量健康, 建设生态粮仓。他建议,开展耕地健康“体检”工程,对健康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措施;对亚健康土地,重点采取修复措施,清除耕地体内“垃圾”;对不健康土地 制定修复规划,促进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关键词:生态制度
让生态红线真正成为高压线,探索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去年底,省政府出台的《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张莉代表认为,生态红线是保证生态安全的底线,能够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建议各地尽快对本地区国 土空间进行功能分区,让生态红线真正成为高压线,发挥其约束性和强制性作用。
生态补偿机制也是生态文明制度的一种创新。钱沙泉、程迎峰等代表认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不少做法值得 借鉴,需要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比如,流域上游一般是贫困山区,却担负着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的重任,为了保护生态,这些地区不得不放弃很多发展机会,其付出的努力和成本,需要被科学合理补偿。
孙学龙委员提出,出台可量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指标考核体系。现行环保法规和政策,多是在宏观战略上作出的总体部署,缺乏针对性。建议有关部 门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基本思路,尽可能以量化的指标,在投资、税收、征地、贷款等方面给环保产业以更加具体的优惠政策。
王炜委员建议,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中的作用,组建跨学科的研究队伍,推进生态文明评价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夏胜为、桂运安)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