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安徽怎么抓、怎么干?
创,首要之义是创新。就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巩固和扩大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成果,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推动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为推动转型升级、建设美好安徽插上创新翅膀。 ”
一个“创”字,凝聚着决策者对当前发展方略的科学认知,更凸显一个中部大省华丽转身的坚定决心。
生机勃发的安徽,正朝着创新型省份,一步一步坚实地迈进……
安徽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合芜蚌试验区创建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8倍——
不能光给别人当“小工”,创新驱动跃升核心战略
新一轮改革重点
放大合芜蚌试验区龙头效应,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力争到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同向,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型省份。
安徽自主创新又一次迎来重大契机。
马年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意见。
两个月前,科技部致函安徽省政府,原则同意《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安徽成为继江苏之后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
“不日新者必日退”。近年来,安徽人追求自主创新的步伐一直在加速。在中央领导指示安徽“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精神鼓舞下,安徽省 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创新驱动确定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不断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早在2004年,合肥就在全国率先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08年10月,安徽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把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工作,拓展到芜湖、蚌埠。 2009年安徽列入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2011年,合芜蚌试验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之后我国第四个自主创新重点区域。
从试点市到试验区,再到创新型省份,可谓一脉相承,步步紧跟。
与试验区相比,创新安徽的内涵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广,建设任务也更加艰巨。
一次次提升的背后,是决策者对发展大势的冷静分析和准确把握。
今天的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欧美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实体经济,力图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高端产业走出困境。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和支撑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了一个战略转型期。我省新兴产业不强、传统产业主导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在这样一个历史的交汇点,拼投资、拼消耗、拼资源、拼环境,根本行不通。
“不管是在国际分工还是在国内合作上,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是合作了也是个‘小工’。 ”当年,中央领导视察安徽时的话语,是鼓励,更是长久的鞭策。
不当“小工”,就必须在创新发展上实现突破。
善弈者谋势。环顾省内,合肥、芜湖、蚌埠串成一线,是三个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联袂自主创新,将对全省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从创新体制机制,到设立引导基金,一个个重磅改革在合芜蚌推出。
改革释放出强劲活力,人才、资本、产业、技术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当龙头,扛大头,走前头。合芜蚌试验区创建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8倍,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高出全省7.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了132.7%,达981家。研发人员数翻了一番多,专利授权数翻了三番多。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海螺集团、科大讯飞、丰原集团、凯盛玻璃等一批创新龙头企业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自主创新品牌。
2013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均居全国第9位,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8位。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8家,平均每天诞生1.23个高新技术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关口,比1988年增长10万多倍。
“自主创新已成为安徽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在创新“引擎”驱动下,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去年底又获国家批准。
站在新的起点,放眼未来,安徽又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同向,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型省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产学研“四轮驱动”,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面向市场找选题,转化成果创效益——
不能“各拉各的车”,让市场配置创新资源
新一轮改革重点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的交给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下决心破除与权力和利益相关的管理问题和老套路、老办法的管理模式,切实用好指挥棒,让科技评价评出正能量。
只有破除一切妨碍创新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才能充分释放创新的活力。
在合肥市创新大道与望江西路交叉口西南隅,一幢空中俯瞰呈“X”形的新大楼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在建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综合主楼,命名“未 来中心”,寓意探索未来世界。2012年10月,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与中国科大四方合作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
作为安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块重磅“试验田”,先研院在建立之初就“不走寻常路”。
这是个“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三无单位”,但建院仅一年,就入驻400多名工程硕士,吸引了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20多家创新联合体,吸引社会资本1.34亿元。未来网络城域试验网、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总控中心等世界级高端研发平台也先后落户。
“科研院所过去是事业编制、财政拨款,科研人员容易缺乏创新动力。 ”中科大副校长陈晓剑说,先研院打破体制温床,无编制无预算,创新人员和成果只有被市场认可,产生价值,才能生存。
政产学研“各拉各车”,原始创新转化遭遇“死亡之谷”,是当前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难题。先进技术研究院短短1年多就打破体制藩篱,探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地区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又一创新高地。
安徽的科技体制改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是继续呆在安徽生物研究所里端铁饭碗,还是‘下海’找饭吃? ”24年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宋礼华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他所在的安徽生物研究所是当时全省19个开发性研究所之一,也是最早一批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 省属院所。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科研人员面向市场找选题,转化成果创收,自己养活自己。
宋礼华选择了后者。他带领两名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大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攻关,只用两年,就拿下了原计划五年才能完成的攻关项目,并迅速推向市场。
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公司上市,安科生物实现了从一个项目到一个成果,再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华丽转身,使安徽的生物医药在国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技体制改革释放了压抑已久的创新动力。但长期以来,制约创新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与东部发达 地区相比,缺乏成长性高、竞争性强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产业引领意义的原创性核心技术和产品还不多。科技与产业之间尚存在“两张皮”现象。
改革没有穷期。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破除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 “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的交给市场,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下决心破除与权力和利益相关的管理问题和老套路、老办法的管理模式,切实用好指挥棒, 让科技评价评出正能量。 ”
优化政策环境,合芜蚌进入国家自主创新“3+1”试验示范区,创新激励政策比照中关村执行,引导金融与社会资金进入相关领域——
不能让“自主创新”单打独斗,用政策红利激活内生动力
新一轮改革重点
加大事关全省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支持创新投资基金发展,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实施更具针对性的资金投入和使用方略。
自主创新,钱从哪里来?
“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我们的创业可能还停留在梦想中。”芜湖华仁生物化学公司总经理石平说。作为留学人员创业项目,他的公司正是得益于省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50万元及高新技术创业平台的支持,才成功开发出30多项核苷及其衍生物,打破国外对该产品和技术的垄断。
自2008年起,省财政设立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落实各类项目资金、资助等支出。2010年起,该专项资金经过 整合,增至6亿元。 2013年起,又增加至7亿元。从2011年开始,省政府决定连续4年,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经费,推进应用科技、公共支撑平台和人才建设。
2011年7月,合芜蚌进入国家自主创新“3+1”试验示范区,三地的科技创新企业可将3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的35%,以股权奖励、 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形式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同时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成果处置权、处置收益权、股权激励税收等也比照中关村政策执行。
从事绝燃材料研究的
三年前,他们与合肥一家企业联手成立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在1000万元的注册资金里,陈林所在单位——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技术股占到了四分 之一,根据股权分红激励政策,合肥物质研究院将技术股的30%奖励给了陈林团队。眼下,这项保温性能高过现有保温材料10倍左右的新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未来面对的将是庞大的国内外市场。
目前,在合芜蚌试验区,已有56家企业进行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数量超过了上海张江和武汉东湖高科技园区。仅合肥市激励股权分红的金额就已经超过1亿元。
在合肥,企业还可以用专利向政府“换钱”。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0件、50件,可分别获得5万元、10万元的奖励资金;企业发明专利授权一年内产品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可一次性获得30万元奖励。
为化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安徽还以直接参股、直接参股配套、配套支持等方式积极引导金融与社会资金进入。近年来,省财政共引导设立19只创业投资基金,资金总规模超过60亿元,累计投资了117个科技项目,总投资额40.7亿元。
“由于创新领域充满风险,银行一般不肯涉足;而仅靠政府拿钱,却又不免捉襟见肘。 ”有关方面表示,将遵循市场规律和科技规律,进一步加大事关全省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同时,根据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实施更具针对性的资金投入和使用方略。特别是对处于孵化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采取信用担保、天使基金、风险投资 等方式加以扶持,全力帮助企业站稳脚跟。
打出组合拳,使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两年间,合芜蚌试验区吸引凝聚了9700多名高层次人才——
不能闲置浪费“第一资源”,打造吸引“金凤凰”的人才特区
新一轮改革重点
健全人才引进市场化机制,加大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力度,启动创新创业科技团队扶持计划和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长效机制,研究赋予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处置科技成果的权利。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发展的优势和主导权。
“与其说我们选择了安徽,不如说安徽选择了我们。 ”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吴周令曾经历出国留学生、美
作为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激光物理学家,吸引吴周令回到安徽创业的重要原因,是这里正在积极建设的“合芜蚌人才特区”。
2012年3月,安徽启动“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打破原有体制机制,以系统性的“六大工程”、“十项政策”引进、培育高端领军人才,为全省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核心人才资源。
吴周令的公司是“合芜蚌人才特区”孕育的首批“婴儿”。创办仅一年就开发了多款高端仪器与设备,获得30多项专利授权,并建立了省级院士工作站。
“安徽‘人才特区’的政策全面而具体,大到创业资金支持、科研补贴、税收减免,小到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绿色通道’。 ”吴周令说,“一流的政府服务和生活质量,使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搞研发、办企业,还能不断吸收到新的人才。 ”
作为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人才体制创新,“合芜蚌人才特区”突破了多项政策限制,以市场化人才评价、人力资本作价入股、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方式激发科技人才积极性与潜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涌现。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引进一批人才,往往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
合肥锻压是我国研发大型锻压设备的龙头企业。然而,在2003年,这个有着60多年历史、1700名员工的老国企由于机制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已濒临倒闭。
“要让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在世界上有自己的话语权。”合锻集团先后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国内外行业杰出人才,设立“院士工作站”、“智能锻压装备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带动合肥锻造业水平迅速领跑全国。
在“人才特区”建设牵动下,合芜蚌试验区吸引凝聚了9700多名高层次人才。 2013年,新增75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还从外省市新引进8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新增22名省“百人计划”人选。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中有17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必须集聚。人才集聚能产生犹如核聚变一样的创造力放大效应。 ”在美国硅谷工作多年的吴周令,对此感触颇深。他说,斯坦福大学优秀毕业生一般优先选择在硅谷就业和创业。如果中科大、合工大、科学岛的优秀毕业生也能优先在安徽就业与创业,安徽还能不腾飞吗?
为使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我省将集中力量打出人才工程“组合拳”,做大做强产业项目培育人才,兑现特殊政策激励人才,搭建载体平台 用好人才。为对接国家“万人计划”,我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现有人才的支持力度,研究赋予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处置科技成果的权利,将“人才 特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70%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于企业——
不能让创新成果留在“象牙塔”,以企业为主做大做强“安徽创造”
新一轮改革重点
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大企业建立研发实体、加大研发投入,启动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计划,支持各市首位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形成大中小微企业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创新安徽建设得怎么样,关键看有没有培育出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主体。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力。 ”在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看着眼前崭新的厂房和现代化机械设备,影星巨幕负责人夏晓燕自豪地表示,过去中国各大影院的IMAX只能依赖进口,今后,影星巨幕自主研发的“巨幕”将使中国拥有自己的IMAX。
当中国加入WTO时,汽车曾是国人最为担心的产业之一。奇瑞汽车连续10年创造自主品牌出口第一的业绩,又让国人真切感受到了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一切都来自奇瑞坚持不懈的全方位创新,正如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所说:“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 ”
全国每三台冰箱中有一台产自安徽,每四台洗衣机、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然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强势品牌,安徽的家电产业一度陷入“空心化”危 机。痛定思痛,安徽开始在家电行业大力实施“铸心工程”,产学研用相结合,开发芯片、显示屏、电机等核心部件。目前全省家电业涌现出新型科研机构20多 个,推动产业向技术尖端和价值链高端发展。合肥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家电业产值最高的城市。
自主创新,企业更高效,更容易市场化。因此,要让企业,而不是高校院所,成为创新的“航空母舰”。
为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安徽规定,所有科技攻关项目都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实施,新建的科技研发机构也一律放在企业。
在创新的答卷上,连续做“加法”:既升级老企业这些“存量”,更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做大“增量”。
曾濒临破产的芜湖钢铁厂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投资40多亿元技改,从单纯的炼铁企业向生产铸管、优质钢材转型,建成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铸管生产线。
科大讯飞在全球建成首个移动互联网智能交互平台——“讯飞语音云”;安徽量子通信公司在合肥打造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蚌埠玻璃设计院成功开发出电子产品的关键部件——液晶玻璃基板,在市场上刮起一阵“旋风”;合肥京东方8.5代线建成投产,拉动投资额近400亿元。
让企业当主体,绝不是让企业单打独斗。
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省建立了合肥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企业园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悉心呵护科技企业成长。
一大批重量级实验室纷纷在安徽落户。合肥新增特种显示技术工程国家实验室、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芜湖建成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亚洲设备最先进的汽车试验技术中心。
2013年,安徽有8家企业技术中心晋升国家级,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44家,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2位。全省国家级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共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70.9亿元。
如今,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70%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于企业。
创新永无止境。省创新办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更加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努力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大企业和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小巨人”,让“安徽创造”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竞争力。(陈群、汪永安)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