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时代最强音
(上)
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代表委员们都关注啥?采访在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记者发现与全面深化改革有关的话题最热门。
【关键词】深化改革
敢为人先克难关
“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人素有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从农村税费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我省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宝贵经验。只要大力弘扬改革精神,安徽在新一轮改革中就能继续领跑。 ”赵皖平代表说,安徽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进展。
“释放改革红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李爱青代表说,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使各方面改革工作都围绕总目标来展开,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无论是最大限度化解改革风险、克服改革阻力,还是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加强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实践。”李宏塔委员表示,只要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就不怕找不到翻山的路,不愁搭不起过河的桥。
【关键词】作风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良好作风“护航”。 “打铁还得自身硬。 ”徐淙祥代表说,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咋样、是否真抓实干,决定着改革政策能否落到实处。他建议,要大力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意识,努力做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
执行政策最忌打折扣、搞变通。彭寿代表说,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振奋人心,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际行动 上,做到贯彻执行不走样。针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现象,他提出,要理顺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规范运行流程,加强监督督促,对落实不力、阳奉阴违等行为及时予以惩戒,营造风清气朗的环境。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地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汪利民委员感慨,“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打破了许多人的侥幸心理。”他认为,建立作风 建设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制度建设”这个根本,抓住“落实执行”这个关键,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代表委员、新闻媒体的各种监督职能,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逐步形成管用、到位的监督机制,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寻求最大公约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钱念孙代表说,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改革中焕发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更好地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跟上。”穆可发委员说,诚信、道德的缺失,是造成问题食品、金融诈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经济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上书写辉煌。
“信仰是精神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钱念孙代表说,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我们的信仰是否坚定。没有信仰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丧失信心。“信仰本身并非高不可攀,许多人生信条其实也是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 ”党员干部固然要有崇高信仰,普通群众也要有信仰,比如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徐淙祥代表说,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补好“精神之钙”,自觉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良好言行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彰显主流价值。这样才能凝聚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吴林红 黄永礼 聂扬飞)
开辟发展新境界
(下)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许多在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认为,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支撑发展的因素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把转型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求更持久的发展动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转型升级
打造经济“升级版”
今年初以来,多地主动调低经济增速指标,给转方式预留空间。“发展不能再片面追求速度,而是更加讲求质量,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彭寿代表建议,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中国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不要再设定刚性的增长数量目标,突出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但人力成本上升、能耗水平偏高、劳动生产率不高等,影响国际竞争力提升。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牛弩韬代表说:“没有 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一条重要路子。 ”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普遍应用于工业生产,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管理水平。他建议,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从 “重、笨、粗”的传统制造业迈向“高、精、尖”的先进制造业。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现象,李卫华委员认为,要下 决心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解决好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等问题,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壮大规模、提升水平。
【关键词】生态文明
做好生态大文章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 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王鹤龄委员说:“从安徽实际出发,大别山区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是华中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国家对其 补偿投入较少,不能适应加强该区域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需求。 ”他将在政协会议上就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别山区生态补偿机制提出建议。
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些制度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看能不能变成政绩考核‘指挥棒’,我们不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考核内容,而且要不断加大指标 权重。同时,对那些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生态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这样才能让大家都重视起来,真正抓起来。 ”赵皖平代表说。
“生态文明关乎每个人,保护生态人人可为、人人有责。 ”陈光辉代表说,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每个人都深受其害。他呼吁,保护生态,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日常生活做起,作出一份努力,不断减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污染。比如,多乘坐公共交通,少驾驶轿车出行;多一些回收利用,少一些丢弃浪费,真正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关键词】自主创新
支撑发展新引擎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经过多年努力,自主创新已成为安徽的一大特色、一个品牌、一面旗帜。“以创新产业为例,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 破1.2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3倍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863亿元,增长23.4%。”罗平代表信手拈来的一组数据,正是安徽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她说,下一步,应该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快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创新型省份,把创新安徽 的品牌打得更响。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万宝年委员提出, 创新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厚积薄发的过程,对待科技创新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宽容,今天投入明天就要出成果的做法不可取。他希望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充分尊重科学规律,深入科技一线了解实际情况,使科技政策更加有利于鼓励创新。
“人才资源是最有创造活力、最具增长优势、最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资源。”杨桂生代表说,当前科技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背后,则 是人才体制机制的竞争。他建议,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搭建事业平台,既要提供诸如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子女就学等硬环境,更要提供人才发挥作用空间、适宜创新创业土壤等软环境,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吴林红 黄永礼 聂扬飞)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