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学雷锋值得探究。
过去的一年,安徽有164人当选“中国好人”,位居全国第一,成功实现“中国好人榜”“六连冠”目标,总数829人,占全国总数近七分之一。
胡太平、沈浩、徐辉、马虎、周传金……这些安徽好人,虽然身份、年龄、经历等各不相同,但身上都闪耀着雷锋精神的光芒,是我们身边学雷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我们应该跟着他们去学雷锋。
学习雷锋,要守护雷锋精神的真善美本质。在思想多元、价值多样的社会转型期,囿于现实,我们可以有这样那样的选择,但个人成就、社会发展永远离 不开真善美的引领,每个人都要有价值“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真善美共同价值的起码守护。沈浩、胡太平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是对克己奉公的守护;徐辉立足工作岗位,无私奉献,是对助人为乐的守护;马虎干良心活、盖放心房是对诚实守信的守护;周传金勇斗歹徒,是对见义勇为的守护……当代雷锋面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实考验,作出了令人敬佩的价值抉择。
学习雷锋,要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雷锋精神以时代生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对接。当 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要将雷锋精神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 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融合,将学雷锋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每个安徽好人都是一张传承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闪亮 “名片”。我们要追寻他们的脚步,踏着时代节拍前行,做爱国敬业的模范,当诚信友善的使者,为雷锋精神增光添彩,让雷锋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学习雷锋,要“发乎于心,践之于行”。 “我只是做了我高兴做的事”,一位上榜“中国好人”的安徽好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发乎于心,将学雷锋融入社会生活,坚持不懈。我们要将学雷锋升华为 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习惯,去体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生幸福。践之于行,把价值追求变为道德实践,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同时,还要远离形式和作秀,与时俱进,创新载体,常学常新。(朱胜利)51年来,学雷锋活动不曾停歇;51年来,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但是,“三月来了四月走,雷锋叔叔没户口”的一阵风式学雷锋活动,与坚定持久地弘扬雷锋精神的本质要求不协调。
今天,我们如何学雷锋?
新时期,志愿服务正成为学雷锋常态化的一个创新平台,成为一名志愿者,让人人能当“活雷锋”,这既是雷锋精神的代代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体现。
接地气连民心志愿服务贴近“你”和“我”
春回大地,城乡处处春意盎然。
“针对农村卫生不尽如人意、留守人员生活不方便、城乡困难人群帮扶力量不足等现象,我们组建以党员为主体、广大群众参与的‘春风使者’志愿服务 队,广泛开展‘春风送暖’行动。 ”桐城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说,桐城市“春风使者”志愿服务队已开展活动160余次,结成860多个帮扶对子,解决问题480余件,受惠群众3400余人次。
在合肥经开区锦绣社区方兴居委会里,每周六下午2点都有一群孩子准时来到活动室“爱心课堂”,等着“小老师”给他们上课。这群“小老师”是一群来自合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3年前,这个“爱心课堂”正式开课,起初是辅导作业、看书读报,后来活动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淑女班”、“肚皮舞”、 “书画班”等培训班相继开办,孩子们体验到了更多的精彩活动。 “做志愿者是一件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我们跟孩子的感情也特别深。 ”志愿团队负责人王冲说。“我们要去给一个小朋友圆梦,给平平送一本《爱的教育》。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周同学说,他们班级得知铜陵市“千人千愿”微爱圆梦行动后,15名学生自愿成立“圆梦小分队”,认领10个孩子的心愿。铜陵市“千人千愿”微爱圆梦行动,通过“征集一千个小梦想,寻找一千个圆梦人”,帮助困难少年儿童实现自己的“小梦想”,全城行动、微爱接力,爱的暖流洋溢千 年铜都。
组织志愿者定期走上街头,提供法律咨询、节能环保宣传、健康保健、数码器材保养等多项便民服务,淮北市持续开展街头学雷锋、爱心暖煤城活动。实 施“一米阳光”关爱“1+1”行动,组织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芜湖市发挥高校志愿者多的优势,持久提供各方面服务。
全省各地各部门整合志愿服务力量,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和困难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雷锋月志愿服务集中活动。
送关爱拓阵地
探路志愿服务常态化
“以前做志愿者,凭的是热心和坚持,现在社区对我们志愿者有了制度关爱。志愿者把服务时间存进社区‘爱心银行’,‘存款’多了不仅能到超市里兑 换商品,还能根据需要兑换服务。 ”合肥滨湖康园社区志愿者王劲松笑着说。王劲松经常到王文胜老人家中打扫卫生,给老人洗洗衣服、陪老人聊天等。
在合肥滨湖康园社区,领取爱心存折的志愿者已达到232名,其中有社区书法家、发型师、医生,还有一群24小时提供志愿服务的专业水电技工。志 愿者爱心服务“存款”最多的已达到200小时。滨湖康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钟林告诉记者,通过设立“爱心银行”,志愿者在付出的同时,服务时间和服务次数被量 化,有了“可预见”的服务回报。
“一直以来,扎堆献爱心,集中志愿服务备受诟病。如何让志愿服务在社区安家落户,阵地建设至关重要。”省文明办志愿服务处负责人说,目前,在我省各地,志愿服务广场犹如雨后春笋,成为志愿服务新阵地。
芜湖市弋江区火龙街道志愿服务广场两侧分布着一些“仁”、“谦”、“和”等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汉字,设置了一排多功能橱窗,橱窗内张贴的宣传海报涵盖文明创建与礼仪知识、芜湖城市精神等内容。
“社区志愿服务广场是举办道德实践活动的‘道德广场’,也是开展捐款捐物、无偿献血、义诊咨询的‘爱心广场’,同时还是组织志愿者开展歌舞表演、进行道德宣传的‘文化广场’,也是孕育好人、宣传好人、展示好人的‘好人广场’。 ”芜湖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每月志愿服务广场至少要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开展文明创建、医疗服务、法律咨询、家电维修、义务理发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帮扶社区内的孤寡残弱等家庭。
添保障重培训为新时期“雷锋”强技能
合肥市包河区通过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每年拨出100万元支持志愿服务,保证志愿者不再是单方奉献,鼓励志愿者积极性。
“以前只要学校有志愿者活动,我总是热情高涨积极参加,但是经历过那次事件,我现在不怎么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陈诚是合肥市一所高校大三学生,自大一开始就是一名活跃的志愿者。有一次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途中发生一个意外小事故,他把脚崴了,当时痛得没办法行走,只好自己一个人先打车回来了。后来,他无法直立行走约一周时间,校方就口头询问一下,再也没有关心他。
“志愿活动光有热情不够,如果连安全都没有保证,怎么能不影响志愿者的积极性呢。”陈诚的困惑代表了很多志愿者的心声。默默服务的志愿者,应该享有社会回报。然而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经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志愿者精神和专业化能力缺一不可,一些志愿者徒有一腔热情,但缺乏志愿服务他人的技巧和能力,难免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形。 ”马鞍山市“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傅强说。
近年来,我省志愿者人数不断上升,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有210万人,包括学生、职工、普通市民等。虽然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多了,但很多志愿者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出现对志愿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去年,合肥市志愿服务培训中心正式成立,拥有音响、灯光、讲台等硬件设备,可容纳约300名志愿者进行学习培训。培训中心对新志愿者进行“岗前 培训”,对一些老志愿者“回炉再造”,定期进行专业项目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每个志愿者都学习了急救的相关知识。以后遇到危急情况,再也不会手忙脚乱帮倒忙了。 ”参加首期志愿培训的志愿者余鋆说。(记者 张岳)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