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致力破解节点性难题 向问题发力闯发展新路

访问次数: 920                        发布时间:2014-06-11

[字体: ]

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合肥致力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县域经济发展短板等节点性难题,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势头。

  65,合肥荣获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称号,作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在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指标也在稳步提升。合肥正在打造一条城湖共生、湖靓城美的发展新路。这是联合国环境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协会等机构组成的组委会对合肥的评价。凭着勇闯新路的劲头, 合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认可。新一轮跨越发展,是一场推进科学发展的大竞赛,要敢走新路、敢为人先、敢破难题。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

  在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大势下,全省各地都必须勇闯新路,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项目建设,从哪来?

  发展之路常遇拦路虎,关键看有无敢闯敢试的勇气。要善于运用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发展规律,攻坚克难勇创先行之作

  距离京东方6代线项目在合肥奠基仅仅五年时间,如今,合肥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平板之都。合肥京东方6代线,已是全球盈利能力第一的6代 线。而京东方8.5代线是全球第一条应用ox-udeCu等技术兼顾AMOLED生产的8.5代线,也是中国首条自主建设、使用金属氧化物技术的 TFT-LCD生产线。两条线路的产线产能和良率爬坡速度,也位居全球第一。京东方带动合肥液晶配套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近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没有合肥超人的胆魄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个项目做不成。京东方集团董事长王东升感慨地说。 2008年,合肥市果断决策与京东方同舟共济,一次性拿出财政资金30亿元进行战略投资,直接撬动145亿元社会资金,最终成功解决了175亿元的巨大融 资难题,财政还赚了近6个亿。合肥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这一创新是京东方项目落户合肥的关键。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朱胜利说。

  住宅产业化,合肥又一个新兴千亿元产业正在加速崛起,目前合肥经开区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住宅产业化基地。以市场换技术,这是合肥市先行先试的智慧。远大住工安徽公司总经理邹峰认为。合肥以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各类公益性项目为菜单,两年时间迅速吸引了远大住工、宇辉集团、中间国际等 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当前,合肥的建筑产业化设计产能已达到530万平方米/年,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近年来,全国光伏产业进入冰河期,而在合肥却迎来春天。一度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合肥的光伏产业曾陷入低谷。合肥市在此时提出打造中国 光伏应用第一城,在全国首推度电补贴,此外还另辟蹊径,把发展光伏产业与农村扶贫相结合,计划用5年时间支持1000个以上农村贫困户建设家庭分布 式光伏发电站,这可让农村贫困单户平均收入达2530元左右。合肥市农委主任何杰告诉记者。

  前不久,让合肥企业界欢呼雀跃的利好消息出台:合肥在全国率先对产业扶持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出台“1+3+5”政策体系。今年,高达27亿元政府资金除采取原有事后奖补外,增加了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三种投入方式。

  5亿元基金方式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按照基金运作的通常做法,对接社会资本可以放大5倍,按此测算,能够吸引20亿元的 社会资本。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郑家余说,这一政策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政策资金的盘子越做越大,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越来越强。

县域短板,如何拉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县域经济强不强。只有县域经济成为主体和多点支撑,崛起进程才能更快

  从合肥驱车40分钟,就能到达肥西县官亭镇回民社区。在广袤的田野上,忽然间200多幢白墙灰瓦、高低错落的别墅民居,而村边的远处是整齐排列着的标准化厂房。第一次到这里的你,一定会震惊于这别样的乡村。

  我们的生活,如今可不比城里人差!回民社区居民张书发老人一脸的自豪。以前,张书发老人一家五口围着几亩田,钱没挣多少,还很辛苦。土地流转后,孩子们在附近的工业园区工作,老两口则在种植园里上班,全家收入翻了几倍。张书发老人骄傲地向记者细数他们老两口的收入,上班工资1200元,我 们老两口就是2400元。土地流转每亩田720元,加起来一个月收入接近3000元,这样一年加起来3万多元啦!回民社区,只是肥西县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2013年,肥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7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0337元,同比净增 851元。

  县域经济的一路跃升,让肥西人的腰包鼓了起来。肥西县委书记汤传信说,近年来,肥西县四上全国百强榜单,2013年该县工业产值达 1006.75亿元,成为全省县()级唯一一家规上工业产值突破千亿的县,华南城、TCL、联想等一批世字头国字号企业项目纷纷落地。

  近年来,合肥市支持县域发展的各类资金总量超过了300亿元,大大领先全国同类城市。县域突破,盘活了合肥城乡统筹的这盘,合肥农民收入 一年一个台阶,2013年人均纯收入首破万元。昔日的短板,如今成为了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合肥市长张庆军告诉记者。

  2013年,合肥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60亿元,占全市的37.5%。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养殖业比重超过50%,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呈现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态势。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由十一五初的19.8%提高到37.5%

  如今,合肥所辖的五县()全部进入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中部百强县,其中肥西、肥东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县域经济五舰齐发,带动着合肥经济航母破浪前行。

快速发展,如何低碳

  走永续发展之路,关键在善解成长的烦恼。发展与环境不是单选项绿色成为发展观的主流,新型的发展模式才会随之而起

  端午节期间,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游客如织,三天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日均游客多达1.2万人。原本这是一片以杨树为主的万亩林区,经过科学 合理的生态修复和合理的打造,短短17个月一跃成为国字号森林公园,成为国家林业局积极倡导的城市生态修复的典范。 发展要有幸福的味道,才能成为百姓幸福指数提升的源头。包河区区委书记胡启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包河区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仅三圩建设投入资金 2.2个亿,以三圩为典型的环巢湖生态游,成为合肥旅游人气最火爆的区域。据统计,去年全年,包河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5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18.9%

  这只是合肥市轰轰烈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个缩影,也只是合肥打造城湖共生生态之城的一个片段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梅国胜告诉记者。近年来,合肥立志成为全国最美省会城市之一,水文章”“山文章”“绿文章”“气文章均写得大气磅礴。

  仅以绿文章为例,森林合肥建设以来,全市造林三年迈了三大步,累计植树造林超过80万亩,这相当于十一五造林面积的近5倍,提前两年完 成了十二五植树造林目标任务。今年全市森林增长工程造林36.04万亩。经市级验收,今年共完成城区绿化1486.9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28.58%,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8平方米,有望摘得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

  环境保护优先还是快速发展当头?这一时代课题,关乎百姓福祉和城市未来。绿色成为合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合肥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战略导向,走出一条城湖共生、转型升级、富民强市的科学发展之路。吴存荣说。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