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协召开对口协商会 聚焦文化惠民

访问次数: 785                        发布时间:2014-06-24

[字体: ]

 

省政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对口协商会

 

  中安在线讯 6月23,安徽省政协召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对口协商会。围绕当前公共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工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委员们纷纷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部分文化场所设施闷得慌

  从实地调研来看,县城与乡镇、乡镇与行政村、中心行政村与边远行政村均存在差异,李影委员代表省民革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一方面,文化资源 不足与文化资源闲置并存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地方资源不够用,有些地方资源没人用;另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了,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使用效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李影委员建议积极推广“1+X”模式,调整农家书屋建设策略与思路,将农家书屋与学校对接,最好建在学校;乡镇与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图书能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调剂;根据农村特点,从农村实际需要优化图书结构。

  叶萍委员代表省民建提出,全省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避免盲目无序发展,造成新的浪费。建议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改名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科技培训、体育健身以及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点等方面资源,全部纳入其中管理和使用。

  基层文化人才缺得紧

  从池州市看,全市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人员225人,他们不仅要承担全市160万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还要承担外来流动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数量明 显不够。此外,各村(社区)配备的文化工作人员都是村()委工作人员兼职,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还普遍存在着学历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等情况。现有人员队伍数量、质量、结构都无法适应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池州市政协副主席朱晓华提出。

  为此,他建议采取增加全市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编制数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扩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总量。同时,加大力度清理在编不在岗、在 岗不能发挥作用的现象,提升队伍的质量。建立健全重能力、重实绩的用人评价标准,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才推上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线。

  韩卉委员则建议组建文化扶贫队和文化惠民服务队,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规范文化辅导员队伍管 理,实现从送文化种文化转变。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文化协理员,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将农家书屋管理员、文化信息资源管理员、 广播电视维护管理员等集中管理、集中服务。

  文化服务和群众需要有点远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在调研后指出,一些地方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在远离居民区的新区,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用不上。一些文化场馆达到了国家标准、设备也完善,提供的产品往往与群众需求脱节,文化服务的内容吸引力不够,实用性不强。

  文化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情况进行评估考核,也可以委托社会专业机构进行,逐步建立起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评估考核和测评结果。九三学社安徽省委还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打破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身的框架约束,尝试市场化运作,实现效能的最大化,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推行群众点餐,政府埋单的做法,激励文化场所的经营者们主动走近百姓。

  致公党安徽省委认为,在惠民项目的实施上要增强针对性,继续实施群众欢迎的文化惠民项目,淘汰、合并、提升效益一般的项目。同时,进一步摸清基 层文化需求内容、文化活动时机、惠民项目于群众需求对接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尝试以不同渠道、方式、载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基本文化服务,让文化惠民供给的第一公里真正给力。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