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函复中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按照《规划》确定的城镇化方针与战略,实施差别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 量。加快合肥都市圈、芜(湖)马(鞍山)都市圈、沿江(皖江)城市带、淮(北)蚌(埠)合(肥)芜(湖)宣(城)发展带(轴)和皖北城市群建设,构建“集 聚型城镇空间、开敞型生态空间”的空间利用格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生态良好、设施完善、城乡协调的城镇体系。
强化《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突出做好合肥都市圈、芜(湖)马(鞍山)地区、皖北及沿江等次区域地区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实施,积极制定、完善省域专项规划,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城市规划、镇规划、乡和村庄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函复中强调,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吸纳作用,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镇、村 发展要因地制宜,规划适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大拆大建。要加强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分类指导,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强城乡接合部的规划管理,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突出乡村地区特色。同时,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历史人文环境保护。要以徽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 区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保护。
相关信息: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首次提请审议
东向发展,培育合芜宁都市圈
据市场星报报道,“主动对接东部长三角城市,尤其关注与南京、上海的对接,东向发展,培育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昨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上,省住建厅厅长李明作了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编制情况的说明。
最大亮点
东向发展,培育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
记者从体系规划中获悉,未来20多年,我省将加快皖江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促进皖北的实力提升,推进皖西、皖南的生态化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在各分区特色充分彰显、互利互补的基础实现全省的区域协调。
其中最大的“亮点”即为:空间结构支持区域发展战略。
据悉,我省将主动对接东部长三角城市,尤其关注与南京的对接,充分利用南京、合肥、芜湖在科研院校和技术自主创新中的雄厚基础,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安庆、铜陵等地区与该区的互动,促进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培育形成区域影响力的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
最强改革
乡镇整合,全省原则不设置乡制镇
规划中,将建制镇作为城乡统筹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促进其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
促进乡镇整合,进一步推进撤乡设镇和乡镇整合,以集聚化和集约化为原则,鼓励乡镇剩余劳动力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集中。到2030年,全省原则不设 置乡制镇,而对现有的乡镇进行适当撤并,全省共设置镇约500个。镇建成区面积将从目前的平均1.3平方公里增长到1.5平方公里,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约 为0.8~1万人。
规划全省重点中心建制镇90个(不包括县城关镇)。部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城镇,应按照小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
最新格局
空间结构, “两圈一群两带五区”
规划分时间段实现,全省形成近期“一圈一带一群五区”,远期“两圈一群两带五区”的城镇空间结构。近期城镇空间结构中,“一圈”为合肥经济圈,“一带”为沿江城市带,“一群”为沿淮城市群。“五区”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和皖南片区。
远期城镇空间结构中,“两圈”为合肥经济圈和芜马经济圈, “一群”为沿淮城市群, “两带”为沿江城市带和淮合芜宣城市带, “五区”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和皖南片区。
其中,皖北片区以增长极战略推动协调发展,皖中片区以极化发展战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沿江片区以经济圈战略推动创新发展,皖西片区以生态战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皖南片区以国际旅游区战略推动特色发展。
(1)皖北片区空间范围:皖北片区包括亳州、淮北、宿州、蚌埠、阜阳五市。
(2)皖中片区空间范围:皖中片区包括合肥市(含巢湖市、庐江县)、六安市(不包括霍山县、金寨县)、淮南市、桐城市。
(3)沿江片区空间范围:沿江片区包括芜湖市、马鞍山市、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铜陵市、池州市(不包括石台县、青阳县)、滁州市、宣城市(不包括旌德县、绩溪县)、安庆市(不包括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桐城市)。
(4)皖西片区空间范围:皖西片区主要指位于大别山区的城市,包括六安的金寨县、霍山县,安庆的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
(5)皖南片区空间范围:皖南片区包括黄山市、旌德县、绩溪县、石台县、青阳县。(20121017中安在线)(李敏、俞宝强)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