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场会在芜湖召开

访问次数: 1874                        发布时间:2014-08-04

[字体: ]

中安在线讯 7月31,安徽省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场会在芜湖市召开,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立全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方春明主持会议,各市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省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徐立全指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徐立全强调,要切实解决好信息共享、网格化管理、部门联动、治理创新、公众参与、信息安全等问题。要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为基础,以社会化为方向,改善服务方式,激发社会活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富有安徽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新路子。

  徐立全要求,要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锲而不舍地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安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观摩了芜湖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情况。

 

    相关信息:

芜湖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培训基地成立

芜湖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培训基地日前在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成立。据悉,由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专业培训基地,在全国尚属首家。

  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为培养更多具备信息化技能的社会工作者,由市综治办、市人社 局、市信息办、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四方共建的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培训基地,将承担全市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一站通平台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 2013年,芜湖市第一届社区CTO(首席信息技术官)项目在该校启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一项创新之举,该基地将结合芜湖信息化建设实际编写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分批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为芜湖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芜湖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目前按照每300-500户为一个单元,在全市范围已进行网格化划分及管理,同时与社区配合,采取多重方式进行人员配备。依托社会服务管理一站通平台,芜湖市计生、民政、残联、教育、社保、户政等138项业务实现了在线办理,实现了社会事务一站受理,一点办结。在省内率先将为民服务窗口向下延伸到社居委和村委会,并在全国范围率先实现户政业务的全城同办。(芜湖新闻网--芜湖日报)

 

努力实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关于黄山市徽州区创新社会治理的调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这是对基层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黄山市徽州区深入贯彻这一重要部署,依靠群众及时、就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大力整合各类为民服务和社会治理资源,加强和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有效实现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一、主要做法

  完善服务管理架构。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整合便民服务的资源和力量组成为民服务中心;整合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的资源和力量,组成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简称两个中心”)两个中心由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兼任主任,由乡镇长、党委副书记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相关部门派员参加,集中办公,集成服务。在村(社区)党组织 领导下,依托村()委会,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和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简称两个工作站”)。到2013年底,全区8个乡镇(街道)54个村 (社区)全部建成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

  集聚服务管理功能。在乡镇,涉及劳动保障、新农合、计划生育、农机、村镇规划、文化广播、农技推广、畜牧兽医、涉农补贴、三资代理等服务管理事 项由为民服务中心受理。村镇(社区)群众需办理的特困救助、农机补贴、医疗保险、房屋所有权证、土地登记、各类规划许可、合作医疗、计生、户籍、低保等事项,由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代理。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主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 查整治、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层平安创建等各类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负责向村(社区)延伸中心职能。

  规范服务管理机制。为民服务中心和工作站建立健全受理、承办、回复等各个环节的机制,按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的要求,为群众 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和工作站建立健全规范受理、任务分解、限时办结、督查督办等工作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信访问题联处、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服务管理联抓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组成部门的职能作用和联动优势,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 次的利益诉求。强化服务管理保障。努力实现六有,即有机构管事,做到架构健全,名称标识统一,职责明确;有人员干事,两个中心配备常驻工作人员,两个工作站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有场所议事,保障必需的办公场所,设有规范的调解室;有经费办事,按一定标准把经费列入乡镇(街道)财政预算;有设施办事,配备必要 的办公和便民服务设施;有制度理事,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接访包案、联席会议会商、信访事项限时办结、社会治安防控、考核奖惩及责任追究等各种制度。

  二、明显成效

  方便了基层群众。围绕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在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把工作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关联的事项进行集中归类和整合,形成了为民服务和解决群众诉求两个大部门,改变了过去基层各部门力量分散、各自为政、资源浪费、推诿扯皮等状况。把应当提供而且能够提供的与群众生产生活、创业经营息息相关的各类服务,都纳入两个大部门的服务管理范围,使上面千条线汇聚于基层一平台中,群众办事不用再到处跑、到处 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基层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的整合,进一步增强了受理和满足群众利益诉求的功能。

  守护了一方平安。便民利民窗口设到群众家门口,群众不仅办事方便,而且有地方说事、有人理事,其合理诉求能就地及时得到满足,不合理诉求有人做 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这样能够及时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各类矛盾,有效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与综治网格相联接,将服务管理的末端延展到最基层,编织了一张保平安的大网,覆盖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各环节,时刻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 转变了干部作风。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搭建了便民利民超市。基层干部在这里有了直接服务群众的阵地、职责和手段,他们的工作干得怎么样,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甩开膀子,迈开步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 助。办事流程和办事制度公开,使群众知道该找谁办事、该如何办事。各项工作都暴露在阳光之下,暗箱操作就没有了空间。(徐立全 作者系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