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淮的“质量诊所”

访问次数: 783                        发布时间:2014-09-08

[字体: ]

哪里出现质量问题,质量诊所就会开到哪里。近年来,为提升安徽制造质量,我省充分发挥技术平台和质量专家的作用,把开展质量诊所活动作 为创新监管方法、提升监管水平的生动实践。针对国抽不合格企业,省质监局均会派出专家组成的质量诊所,实行一对一的专家诊断,必要时进行集 体会诊,全力帮扶企业查找、分析不合格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在质量诊所的守护下,安徽制造监督抽查合格率从2004年的 78.85%提高到2013年的92.81%,成功实现十连升

  质量医生把脉问题产品

  安全帽等安全防护用品的质量,事关工人的生命安全。淮北星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矿用安全帽,在今年第一季度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中,被判定高温冲击吸收性能、浸水冲击吸收性能、低温耐穿刺性能”3项指标不合格。抽查不合格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准问题所在,及时改善工艺、解决隐患。 省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处处长叶炎表示。为帮助企业找出症结,省质监局直接将质量诊所开到淮北,技术专家现场帮扶。原材料质量不过关,企业工艺不合理,最终导致了产品缺陷。省质监局风险监测中心工程师殷群分析指出。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霍山双喜肥业公司也遭遇过烦心事,去年8月,他们生产的一款复混肥料同样在国抽中被判定总养分等指标不合格。获悉情况后,省质检院化工检测中心首席检验师、高级工程师储大勇冒着酷暑,翻山越岭,亲自赶到企业,看车间、查仓库,最终找出病灶、解除隐患。有强 大的质量诊所做后盾,有一批省内顶尖的质量专家现场指导,这让我们更有信心改进质量,将品牌打出去。谈及这次烦心事,双喜肥业负责人不无感慨地说。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我省黄湖大闸蟹等7个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截至目前,我省地标产品总数达50个,产值超过100亿元。近年来, 我省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先后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22个、培育省级名牌1353个,两者总数均居中部第一。自2004年以来,安徽制造质量已连续10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安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全省工业产值和税收贡献率达40%。实际上,安徽制造十连升的背后,离不开始 终奋战在江淮大地上的质量诊所,其强大的技术支撑,最终让安徽制造飘香海内外。

  风险预警锻造区域名片

  马鞍山市博望区,是全国著名刃模具之乡。日前,博望剪折机床产业集聚区,获准创建我省首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优质产品示范区,是企业强 筋健骨保健工程,其背后无不闪耀着质量诊所的影子。在质量诊所提前介入下,博望区刃模具、机床产品很多共性问题和安全隐患得到提前解决,抽查合格率由2006年的78%提高到2013年的95%

  儿童用品质量,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质量诊所重点对玩具、与口腔接触的婴幼儿塑胶产品、童车等儿童用品进行风险监测,定期邀请技术专家对风险信息进行研判,依据分类评价和监管方式,对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实施差别化监管和实行动态调整。记者采访得知,为推动各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质量诊所变事后监管为事前介入,充分发挥质量专家的技术优 势,积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研判和评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逐年提升。

  为增强质量诊所的风险预警功能,我省专门成立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预警中心,建立风险监控平台。该平台的最大亮点,就是增加网上搜索引擎功能,能够及时从网站上收集产品质量风险信息。为验证风险信息的准确性,质量诊所还创新开展购样监测模式,采取从市场上购买样品的形式进行风险监测。对收集来的风险信息,定期邀请技术专家进行研读和分析,每个季度定期编制《安徽省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参考》报送有关部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质量诊所点亮安徽制造

  安徽制造质量稳步提升,质量诊所立下汗马功劳,而强大的质检中心及其技术支撑,是质量诊所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围绕优势产业,我 省着力打造质检航母,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质检中心22个、省级质检中心62个。其中,国字号质检中心总数位居中部第一,覆盖钢铁、铜业、石化、汽车、农副产品加工、节排水、建筑节能、非金属矿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国家排灌及节水设备产品质检中心、国家铜铅及制品质检中心等技术平台早已投入使用,并成 为提升安徽制造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助推器

  省质监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程静,合工大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钱立军,国家排灌及节水设备产品质检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朱双四……在 省质监局质量诊所专家名单上,记者看到,一批我省著名质量专家分列其中。叶炎透露,去年省质监局从质检中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选聘了32质量医生,作为我省首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评估专家,就是想通过专家的智力支撑,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免疫力。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来,质量 诊所已先后派出质量专家385人次,帮助企业解决质量毛病”985个,为企业开出质量处方”428张,召开质量会诊会215次,质量安全集体约谈会 9次。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