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铁南站位于312国道北侧,徽州大道与庐州大道之间。但参与过合肥铁路规划建设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南环线及南站的选址中间也经历了一番波折。
规划预留避免大拆
早在1996年,《合肥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就确立了南环线与南站的位置,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研究院就编制确定了合肥市环形枢纽格局的框架。
2003年,根据沪汉蓉通道(上海-武汉-成都)的引入,结合合肥市总体规划调整,该枢纽总图又进行了一次修编,确定枢纽内主要客运站(合肥站、合肥南站),市规划部门对南环线及站点周边用地进行了规划预留,这也为后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避免了大拆大建。
“北线”与“南线”之争
像很多城市的高铁线路及车站选址一样,沪汉蓉通道在合肥的选线也有过“北线”、“南线”之争。所谓“北线”,即在既有的合宁、合武铁路的基础上 进行扩建,但由于既有线路标准低,运行速度慢,致使旅客列车通过合肥枢纽需要较长的时间,只能作为临时过渡方案。所谓“南线”,即沿312国道,新建一条东西向高铁线路,沪汉蓉通道的客车不再经过合肥站,而是直接由南环线通过,由于线型顺畅,可缩短运营里程
坚持“北线”方案的认为,走“北线”对合肥市用地分隔影响最小,拆迁量小,可以迅速实施;坚持“南线”方案的则认为,现有的合肥站规模已不能适 应未来铁路客运发展快速化、公交化的需要,考虑京福铁路(北京-福州)引入的可能性,必须新建南环线,建设高铁南站。争执一度白热化,最后形成的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即近期先沿合宁、合武铁路走廊扩建,同步改造合肥站,沪汉蓉通道引入合肥站,待远期客运能力不足时,再启动南环线工程。
令双方都没有预计到的是,这个“远期”比想象的要快,铁路的迅猛发展,促使合肥站的客运能力很快接近饱和,铁道部于2008年初确定开展南环线与合肥南站的建设。
站址方案多方比选
在满足铁路技术标准的条件下,结合最新的合肥城市总体规划,合肥南站站址共研究了三个方案,即徽庐站址方案(中方案)、陈宗益站址方案(东方 案)和徽桐站址方案(西方案)。从旅客集结疏散条件、设站方式及道路交通条件等方面比较,市里比较倾向于徽庐站址方案,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南站方案。该站址位于主城区与滨湖新区之间,位置居中,距合肥市区和新城区(政务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湖新区)均较近,大部分旅客出行距离较近,交通条件便利,可以设 置南北广场。
【相关新闻】
高铁南站“合肥味道”浓
日前,记者深入正在施工的合肥南站探访,发现这一全新车站的雄壮姿态已喷薄而出。远远望去,高大建筑、端庄简洁,合肥味道和徽派气息浓厚。
据介绍,南站设计风格上融入皖南建筑“四水归堂,五岳朝天”的寓意,将现代化的车站和合肥乃至安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最好地诠释了厚重悠久的徽文化,展示了安徽中部崛起的蓬勃活力。其中“四水归堂”在徽派建筑中,指的是四方雨水流入天井,象征四方旅客如潮水般汇聚到车站换乘,“五岳朝 天”则体现在屋顶向上起翘的封火墙,南北立面向内倾斜的板型柱上。
“合肥南站广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门户,应定位为‘城市客厅’,其景观环境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形象定位。”根据《合肥南站 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环境艺术方案设计》,南站北广场面向老城区,为交通主广场,占地面积约4.6万平米;南广场面向滨湖新区,为景观副广场,占地面积约 7.8万平米。南站作为合肥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形象展示区,其景观方案体现特色和创新。方案依据南站地区城市设计等规划,更大范围地解读站前广场,找准其形象和功能定位,打造城市门户形象。另外,在广场细节设计方面以人为本,从使用人群的行为模式入手进行环境艺术和配套设施设计;其建筑小品、街道家具、 构筑物、雕塑、灯饰亮化等均按公共艺术要求进行统一设计,体现风格特色。
悬挂式玻璃幕墙国内首创
“无论是屋顶还是墙壁,合肥南站均大体量地采用玻璃幕墙。幕墙形式大体量的采用,跨度和单体面积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相关人员介绍说,这种幕墙分为单索幕墙和悬挂式幕墙,其中悬挂式幕墙是为了达到南站外立面效果特别设计的,国内没有先例,准备下一步申请专利。
据介绍,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使用优点颇多,首先显得外观上简洁大气,由于悬挂式幕墙整体性好,没有繁复的结构,看上去干净清爽;其次是通透,即使 是傍晚或者阴天,室内都能获得很好的自然采光,几万平米的大厅不需要靠灯光照明,节约了用电。天窗上的遮阳帘还能自动调节光线,使室内光线明亮柔和,让人感觉舒适。
相关信息:
合肥高铁南站:或变身城市副中心
周边道路及商业配套样样齐全 未来旅客发送量占铁路总量六成以上
公共交通与城市商业项目进行高度一体化综合开发;“快速路+立体交叉”直达南站高架平台,形成南站与合肥高快速路系统的无缝对接;交通零换乘、商业 新元素、居住高品位,培育新业态等将形成城市建设发展新亮点……合肥南站未来将不仅仅是一个站,一个全国高速铁路的汇集中心之一,南站所在高铁站片区或将 成为合肥城市副中心。
关键词:汇集中心
将占合肥铁路总发送量六成以上
“合肥高铁南站将连接通过合肥市的合宁、合武两条高速铁路,其旅客发送量占合肥铁路总旅客发送量的65%。”据介绍,根据相关资料预测结 果,2020年和2030年合肥南站旅客发送量分别为1800万人和3160万人,旅客日发送量分别49315人和86575人,高峰小时客流量分别为 5200人和9500人。
“未来将成为全国高速铁路的汇集中心之一。”据了解,合肥南站是结合高铁合肥南站建设的集各种交通换乘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属合肥市先行规划设计的重点项目之一。合肥高铁南站的建成将会大大提升合肥市的铁路交通枢纽地位,届时,从合肥乘火车到福州,可实现4小时抵达;到重庆,只要7小 时;到成都,仅需9小时。
关键词:一体化
资源、条件实现最优整合
事实上,合肥南站在规划设计之初,即考虑将公共交通与城市商业项目进行高度一体化综合开发设计模式,以便进行资源、条件的最优整合。
合肥南站线下空间及南北广场总设计师蔺震生介绍,以南站枢纽长途汽车站的规划配置为例,根据《合肥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2008年),设于 合肥南站东邻的合肥综合客运枢纽站为最大的客运站(2030年预测年旅客发送量1248万人,日均旅客发送量3.42万人,高峰小时4274人次),在整个合肥公路客运枢纽站场中处于核心地位。
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在该长途汽车站的详细规划设计过程中果断结合绿地中央广场的城市商业开发项目,将其融入大的商业底盘之中,作为商业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车站选址位于地块东侧,地面建筑相对独立,首层至三层设置长途进站大厅及售检票、候车、发车、蓄车功能,通过内部商业 街与其他商业建筑群两两相望。地下部分则与商业功能完全融合,地下一层设置长途出站及国铁换乘功能,地下二层为与商业共用的大型地下停车库。
“现在绿地中央广场及长途汽车站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不仅是合肥市的标志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也是国内首个与商业相融合的长途汽车站,是 城市规划创新的有益尝试。”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一体化设计,南站实现了交通资源与商业资源的融合共享,也极大提升了城市用地的开发价值,相得益彰。
关键词:周边用地
低碳绿色的枢纽片区
“高铁南站这一块曾是骆岗机场项目的辐射圈。受到机场配套设施的影响,这一区域的楼高普遍较低。”知情人士透露,合肥南站位于合肥主城区和滨湖 新城之间,现状周边大量未开发用地为枢纽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特别是南部骆岗机场搬迁后为整个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合肥南站片区总体 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已经分多个阶段展开,最终用地开发方案已经基本确定。将打造低碳绿色的枢纽片区。”
骆岗机场搬迁后,这一区域迅速发热,绿地集团以4.6亿的高价夺得一块定位于大型商住综合体的地块,根据规划,这里将利用高铁站的地缘优势,主动发展商业配套项目,建设一批大型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广场、高档商务楼宇和星级宾馆酒店,打造全省知名的高铁站片区商圈。此外位于包河工业区繁华大道北侧 的水丽坊自在城是集住宅、商业、酒店式公寓、办公和星级酒店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社区,位于包河区包河大道与高铁路交汇处的美生中央广场滨江花月3期项目 涵盖瞰景华宅、公寓、商务办公、大型集中商业,并配以主题公园、社区商业等配套……
“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具有合肥特色、符合合肥南站定位的城市特色功能片区将呈现在门户枢纽面前。”蔺震生预测,合肥高铁南站周边交通零换乘、商业新元素、居住高品位,培育新业态等将形成城市建设发展新亮点,高铁站片区成为合肥城市副中心指日可待。
关键词:周边道路
“快速路+立体交叉”直达南站
合肥南站周边部分道路是如何规划的呢?据介绍,合肥南站采用了“快速路+立体交叉”直达南站高架平台,即围绕合肥南站,结合合肥市整体道路布 局,规划设计了一系列快速路和主干路系统,与合肥南站东、西落客平台直接衔接,如徽州大道、包河大道、南二环、龙川路、繁华大道等,这些道路部分已经与南站工程同步施工完成(如徽州大道高架、南北高架等),承担南站开通后的交通快速集疏运功能。
“市民在合肥市域任何一点,只要上了快速路,即可不经过一个红绿灯,快速直达高铁车站高架落客平台。”业内人士认为,“快速路+立体交叉”直达 南站高架平台,形成了合肥南站与合肥高快速路系统的完全无缝对接,除此之外,近年来,合肥已经相继完成了南站多条衔接道路工程,包括徽州大道高架工程、包河大道高架南延及衔接工程、徽州大道-南二环立交工程、龙川路道隧工程等。据介绍,合肥南站地区规划方案中,尽量保留现状既有设施,减少拆迁规模,充分利用现状资源。但不可避免需要对现状一些道路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未来合肥南站交通集疏运的需要。根据规划设计方案,现状区域还将根据需要对道路网进行较大 程度的调整优化,特别是需要局部进行快速化改造的道路(如立交、高架、隧道或红线调整等)。
相关新闻
2座停车场东西对称
在高铁站房的东西两侧,两大停车场成为该工程的亮点。其西侧为出租车场站,社会停车场场站,大巴、中巴停车场站;其中北部为出租车蓄车场,中部 为出租车发车区、出租车上客站台及附属用房,南部为社会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及附属用房,社会停车场西南方向设有大巴、中巴停车场,靠近高铁站房区域为社会车辆落客站台及出租车上客站台。可同时满足400辆出租车蓄车、40辆出租车发车、213辆社会车辆停车。东侧为公交场站及附属用房,其中蓄车区分布在 南北两端,南部靠近高铁站房区域为公交车落客站台。共设有27个公交车发车位和81个公交车蓄车位。
信息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