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挥别波澜壮阔的2014,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2015。在这辞旧迎新的时空交叉点上,盘点今年我省经济运行的轨迹,我们欣喜地发现:我省经 济保持着发展较快、转型提速、物价平稳、就业增多的良好态势。这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成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的成果。优异的成绩单来之不易、可圈可点。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们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告别三十多年的突飞猛进,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新的运行轨道。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体制机制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凸显,和全国一样,安徽经济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如何适应新常态、打造安徽经济升级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新常态,新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强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现象表明,重速度、轻质量的发展思路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传统粗放、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难 以为继。高速发展中隐藏着的一些体制机制短板,在经济调速中暴露出来。倘若不继续深化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稳中有进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新常态,新机遇。增速放缓,可以彻底摆脱“速度情结”,集中精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于我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岁末盘点,可以欣慰地说,我省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平稳健康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变,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趋势没有变,民生持续改善的好势头没有变。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值增幅较大;创新能力增强,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居全国前列。这意味着我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转型发展正朝着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目标前进。
新常态下,改革红利充分释放,群众的幸福指数提升。今年以来,简政放权、国企改革、财政金融、现代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市场主体增 长较快,民间投资热情高涨,我省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这表明,经济增速下降,百姓生活水平没有下降。
可以预见,新常态将是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对于我省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省份来说,主动适应新形势尤为重要。当前,我省经济运行还面临不少困难,部 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一些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减弱,投资稳增长压力增大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难题,都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力量、创新的手段加以解决,消除经济成长中的烦恼。
辩证看待新常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唯GDP论英雄分高下。经济增速换挡,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过多纠结于发展速度,而是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上。一方面,加大有效投入,让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空间,不过速也不失速;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 的增长,是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增长,是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增长。
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开启经济转型升级新境界。经济新常态,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谁能在产业升级上领先一步,谁就能在新一轮竞 争中占主动。投资不足、市场需求疲弱等困难,倒逼企业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在创新驱动上想办法,在开拓市场中找出路。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走出一步调结构的好棋。
积极顺应新常态,向深化改革要活力,将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变成民生福祉。新常态伴随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 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要依靠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推动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新常态蕴藏新动力,新思路孕育新作为。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出发,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安徽经济一定能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