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人为本思维引领经济结构转型——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访谈录

访问次数: 889                        发布时间:2014-12-30

[字体: ]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也是当下各地着力实施的战略举措。笔者就如何推进调结构问题,以通讯方式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

  一、以人为本是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灵魂

  宋宏:先生,虽然久未见面,但常关注你的学术活动。我注意到你最近参加海南的中国改革研究院一个论坛,谈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这是个备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我想请教你对此的见解。

  常修泽:很高兴能时常和你交流。结构转型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任务,实现这一任务首先要明确理念。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大病:一 是体制病,二是结构病,三是发展方式病,其中体制病和结构病是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矛盾。我的基本看法是,经济活动必须以人为本,否则就没有意义。我曾出版了《人本体制论》,用人本主义思想研究我国的体制问题。我想在此基础上,还是用人本思想研究经济结构问题。一个人的眼睛,有白眼球黑眼球,但要害是瞳 仁;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有这部分那部分,但核心是人本。因此,我国下一步(包括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的结构转型,必须要抓住人本这一命 门。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具体结构,都要注重人,注重人的解放、人的创造与人的自身发展。这是转型的灵魂。

  二、我国经济结构深层矛盾审视

  宋宏: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深层矛盾,你认为当下有什么具体表现?

  常修泽:我按五个结构来剖析:()需求结构,主要问题是居民消费率偏低。我把我国大陆居民消费率作了国际比较后发现,我国大陆居民消费率是 35.6%,不仅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印度、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至今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最新的数据,20141月至9月国内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是48.5%,比2012年的55.1%6个多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偏低,这是第一个矛盾。 ()供给结构(产业结构),主要问题是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服务业比重仍然较低。我对中国30多年产业结构变化和1991年至2013年三次产业占比变 化作了分析,应该说我们跟自己比三产发展的势头是可以的,是有所进步的;但如果纵向比较就会发现问题:全世界中上等国家平均数已经超过60.4%,而中国 20141月至9月最新数据是46.7%,相差13个百分点。假如再与全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则更低。()要素投入结构,主要问题是人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 好发挥。在旧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虽然速度较高,但存在严重的粗放性弊端,主要是拼劳动力、拼资金、拼土地、拼生态环境,总之是靠要素资源的投入,而人的创造潜力则没有很好的发挥。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9月份最新公布的《2014—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序,中国位列全球竞争力第28位。但仔细研究一下与人相关的科技就绪度(指科技创新带来居民福利改善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水平)排名,中国仅排在第83位,这说明跟人相关的科技创新问题相当滞后,其 病根在于人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按世界经济论坛判断,中国仍非创新强国。如何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创新强国,并没有完全破题 ()环资结构,主要问题是环境人权受到损害。从人本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作为人自身权利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人权受到严重损害。例如从单位GDP二 氧化碳排放情况来看,我国的污染情况是相当严重的。为了逃避日益严重的雾霾,一些人从北方内陆迁到南方海边,或从大城市迁到偏远山乡,这固然是一种好的选择,但是从我的人本理念来看,这只是对自身环境人权的一种个体性的自我维护自我救赎,这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有一个小我大我的关系 问题。我要强调的是,大我怎么办?政府必须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维护全体人民的环境人权 ()区域城乡结构,主要问题是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差和制度性鸿沟。中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由来已久而且至今仍然存在,地域之间的这种落差和城乡之间一系列人为割裂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等等),严重阻碍了以人为核心的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组合和创新,并滋生区域城乡的歧视与偏见,它严重挫伤了人的尊严,制约着人自身的发展。

  三、结构转型必须以人本为导向

  宋宏:你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分析当下我国经济结构的矛盾,讲得很深刻。如何观照经济发展,不仅仅是选择视角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问题。人们的 经济活动本身不仅仅有效率追求,更重要的是价值追求,即是说追求人们福祉最大化比追求效率(GDP)最大化更重要。以人为本的经济活动必须是追求价值、追 求人们福祉最大化,这才是真正本义的经济发展,否则只是无发展的增长。对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同样要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上研判其存在问题并界定 其合理性目标。

  常修泽:你说得很对。所以我认为,中国结构转型必须以人本为导向。经济学界正在研究用什么理论来推进中国结构下一步的转型,解决以上五个结构问 题?在我看来,应该以人本思想作为导向,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把握以人本为导向有三个要点,即三层含义、两个奴役、一个核心,我称之为三二一 ()把握人的三层含义。字只有一撇一捺,其科学内涵是什么?怎么把握人的真谛?九个字:横向上全体人,纵向上多代人,内核上多需人。第一层含义,从横向来说是全体人而非部分人。目前一些文章说让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不欣赏这样的说法。用我的《人本体制论》观点说,应该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 展的成果。就是说,不论穷人、富人或中产阶层,不论区域、城乡,不论哪个宗教和民族,都应该包容,一个也不能少。应该有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第二层含义,从纵向上说是多代人而非一代人。中国的结构转型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是涉及多代人的事业。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存在着吃祖宗的饭,造子孙的孽的问题。我们 在结构转型中要协调几代人的关系,平衡代际之间的利益格局。第三层含义,从内核上说是多需人而非单需人。人不只是有日常的物质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以 及政治方面的需要,因此在结构转型中要建立各种社会参与、意见表达和社会评估的制度安排。()摆脱两个奴役。现在存在着两种拜物教,一是权力拜物 教,二是以GDP为代表的商品拜物教。我所讲的人本是有针对的,一是针对官本,二是针对物本。 1995年我在《经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出人本高于资本。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又提出民富优于国富。我对1978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人均收入指数比较数据作了分析,发现以GDP为标志的国富这条线上升很快,其指数以1978年为基点上升到2011年的2500,而以城乡 居民个人收入为代表的民富这条线上升缓慢,同期到2011年只上升了不到1000。两条线之间相差了1500,形成剪刀状。而且这些年来,剪刀状的缺 口呈现扩大趋势。缺口里面的收入哪里去了?鉴于GDP是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进行分配,显然缺口这部分是流向政府收入和企业留利中去了,居民收入没有实 现同步增长。这不仅涉及民富与国富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本与物本、人本与官本的关系问题。 ()一个核心。用文学化的语言来说,就是心灵放飞。要创新,就要做思想的引领者而不是跟从者。这使我想到一百多年前德国的大思想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的一段名言: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是新社会的本质,也是我创作《人本体制论》的一个理论来源。可惜现在人们在引用时,把自由的三个字给漏掉了。在结构转型当中,我希望有一代有创造 力的新人,像乔布斯、马云那样的人。这些人喜欢变革,喜欢破除传统的东西,特别是他们认为,等级、职务、头衔是限制性的东西,他们被称为无限制的新 人。只有思想的放飞,才能有这样一批无限制的新人。没有这样一批创新型的人才,中国的结构转型是断难成功的。

  四、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要点

  宋宏:你说的三二一颇有启示意义。按你的人本思维,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在具体操作上应当如何进行?

  常修泽:我这里提出一些原则性的五个要点:一是人本型需求结构,重在提高居民消费率;二是人本型供给结构,重在发展与人直接相关的 服务业;三是人本型要素投入结构,重在人的创新和创意;四是人本型环资结构,重在天人合一、保护环境人权;五是人本型的区域城乡结构,重在填 平区域和城乡之间人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鸿沟。因为具体阐述的内容太多,我就不展开了。我最近已经完稿、2015年即将出版的《人本型结构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探》将进行系统论述。

  宋宏:期待读到你的新著,我们以后再详细讨论这五个结构转型问题。那么就请你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这次访谈。

  常修泽:我想强调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物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官本思路也走到了尽头。因此,在制定十三五规划乃至于更长 时期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时,必须抛弃传统的物本思维和官本思维,真正用人本思维来推进结构的转型。如果能做到上述诸点,我国根深蒂固的结构病就能得到 缓解,一种新的可称为人本型经济结构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一起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