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建设美好安徽的文化强音

访问次数: 739                        发布时间:2015-01-30

[字体: ]

融入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应恒常恒久恒新

  我省在全国首建好人馆,这个做法非常好!俞鹦鹦代表点赞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宏大的,又是具体而微的。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安徽好人,很多都是普通人,其行为传播的正能量,绽放的道德光芒,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让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传播开来。

  汪育红代表说,公交车上,电子屏幕上,中小学校园里,主流媒体上,网络天地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随处可见,这种多维度、大力度的宣传非常必要。但也应看到,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生活,成为普遍认同和自觉行动,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恒常恒久恒新。不仅在工作上要持之以恒、久久为 功,宣传方式和传播手段也要创新,力求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气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李群委员认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建议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材,适时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在活动内容上加把劲,让群众进得来、玩得好、留得住

  老祠堂变身乡村文化新地标;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全面推开;足不出村,就能看到省里专业院团带来的大戏……杨文敏代表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不断改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整合教育、科技、体育等相关资源,做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章;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后,还 要在活动内容上加把劲,让人们进得来、玩得好、留得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应该成为点睛之笔。袁华代表认为,城市和乡镇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预留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将文化与生产、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基层文化红火不红火,关键看活动;活动能不能搞起来,关键要看文化能人。曹帮萍委员建议,既要将文化制度化、常态化,鼓励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又要深文化,搞活民间艺术,培育乡土能人,壮大文化辅导员队伍。

  省里正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场次、时长、数量等方面都有科学量化的指标,这非常好。黄杰委员建议,在设施功能、内容服务等标准化的同时,还应强化绩效评估,比如将公共文化服务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以群众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和评估机制。

  用一个个精彩生动的故事,展示安徽形象和安徽气度

  去年省两会前夕,纪录片《大黄山》热播,旅游市场上掀起一波黄山热。来自黄山的钱丽萍代表表示,非常期待正在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和《天下徽商》,把黄山的牌子打得更响更靓。

  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广为流传的小说传记,都离不开精彩生动的故事。周天虹委员认为,讲好故事,是文艺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功。既要讲安徽的历 史故事,挖掘和阐释徽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价值,又要讲当代安徽人拼搏进取、创业创新的故事,讲家庭关爱和睦、孝老爱亲的故事,用众多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展示安徽气度和安徽形象。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多出作品,多出精品。长期在文坛耕耘的季宇代表坦言,去年参加省里组织的千名文艺家下基层活动,收获良多。文艺工作者 下基层不仅要身入,还要心入”“情入,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我省是戏曲大省,拥有黄梅戏、徽剧等艺术瑰宝。曹帮萍委员认为,戏曲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省里开展的高雅艺 术进校园活动很好,但仅仅进大学校园不够,还要进小学、进幼儿园,让孩子从小接触戏曲、喜欢戏曲。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