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经济新常态 开辟发展新境界

访问次数: 752                        发布时间:2015-03-12

[字体: ]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安徽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中认为,在新常态下,要着力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积极培育和催生发展新动力,努力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安徽实践

  去年,安徽省出台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意见,实施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科技人 员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等产业加速成长,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378.9亿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1家。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行业快速增长。

  新常态下,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四个显著特点:经济发展跨上崭新台阶,体现在两个两万亿,即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均首次突破两万亿元;发 展活力显著增强,体现在两个80%”,即民营工业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超过80%,新增民营企业超过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的80%;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体现在两个较快增长,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5%,均高于11.6%的工业增速;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体现 在两个同步增长,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收入均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记者 吴林红、黄永礼、聂扬飞)

·代表委员观点·

  理性看待增速调整

  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期增长7%左右,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在持续下滑?代表委员在发言中认为,这只能说是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发展仍然会平稳增长,我省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全国人大代表罗建国认为,“7%左右体现了从量的增长质的增长转变的决心、信心,考虑了需要和可能,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 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基数越大,增长率就会相对较慢。罗建国说,如果设定再高些的目标,也有可能实现,但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要素绷得太紧,副作用增大,就没有空间来调结构。主动调低经济增速,体现适应新常态的求真务实和责任担当,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供更大空间。

  罗建国代表说,财政收入增长取决于经济发展。做好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要发挥好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坚决不收过头税,用财政收入增长的减 法换取市场发展的活力。安徽财政率先启动,建立了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全面落实税费减免政策,2014年减少市场主体税费负担达466亿元。今年中央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安徽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

  加快推动结构优化

  只有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在我省,汽车、家电、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有力支撑。在全国政协委员王鹤龄 看来,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必须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向纵深。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让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焕发生机活力。

  去年,传统玻璃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行,普通平板玻璃企业亏损,但是新型显示玻璃盈利,我们建成投产了中国最薄的0.28毫米玻璃生产线,一 天可盈利20万元。全国人大代表彭寿现身说法,提出要高起点建设新项目,高强度推进技术改造,在实现稳增长的同时,为调结构提供新动能。

  发展新兴产业刻不容缓。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与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相比,这类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说,要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逐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要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等领域,谋划和建设一批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全力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激发创新动力

  实现转型升级,基本路径是创新,最优捷径也是创新。

  创新的实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作用,以科技创新的新突破拓展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新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全 国政协委员夏涛表示,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引领支撑安徽发展的一大特色、一个品牌和一面旗帜,但从全省来看,创新的意识和氛围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夏涛建议,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创业、创造财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好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通过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调动大企业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科技经费,允许和鼓励各地采用合芜蚌试验区的成功做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组织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通过搭建行业创新平台,把中小企业联合起来,集中优势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协同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是影响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现实中,许多企业没有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存在科研、生产两层皮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罗 平说,这种现象与科技成果处置收益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密切相关。要以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契机,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写入法律,尽早扩大试点范围,允许科技单位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更多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作出重要贡献的 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