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和谐人居环境
细胞工程,积淀“厚重文明”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创建作为“细胞工程”,是芜湖创建文明城市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提及每月均要在社区开展问卷调查的社工,弋江区弋江桥街道铁桥社区居民尤祖兰颇有自己的一番感受。
“起初,小区居民对创建文明城市与自己的关系,基本上不知道。自从接受了问卷调查,并实际参与各项创建活动,居民才真切感受到创建为民的真正意义。”尤祖兰说。她认为,特别是诸如小区绿化覆盖、环境卫生、楼道保洁等方面,均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受益者是老百姓,这推动了居民一起参与。
问计于民、广采民谏,真正反映群众“眼中”的城市文明创建。家住镜湖区绿影新村的居民邓大姐告诉记者,绿影新村旁边的保兴垾水系,原先是当地有名的“龙须沟”。每逢夏季,臭气与蚊虫让大家不敢开窗户。 5年前,芜湖市政府将改造清淤水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通过数年努力,如今的保兴垾已变成绿色长廊,岸边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居民们、朋友们,我是弋江嘉园社区的张大余,如果你们在文明创建、计生、社保、民政等方面遇到困难,请与我联系……”这是弋江区马塘街道弋江 嘉园小区居民参加“我的左邻右舍——居民见面联欢会”上的场景。弋江嘉园社区,以居民楼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居民见面联欢会”,已吸引了2300多户居民参与,培育共同精神构建和谐关系,发掘共同爱好凝聚社区力量。
芜湖造船新村居民、市劳模付玉珍老人今年73岁,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付玉珍与老伴及2个孙儿住在一起。令老人感到惊喜的是,每年她生日这一 天,志愿者都会来她家里给她过生日。弋矶山街道通过开展“喜事上门祝贺、生病上门看望、困难上门帮助、纠纷上门调解、丧事上门吊唁、重大节日上门慰问”等 6项活动,让社区里的老人“巢”空心不空。
在芜湖,2100多支“一米阳光”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社区,万名党员志愿者正用一束束微小的“一米阳光”,在全市大街小巷、社区院落中“生根开花”,始终活跃于各个社区、街道、单位,为所有有困难的群体,提供着阳光般的温暖服务。
“芜湖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立足社区抓住文明城市创建‘牛鼻子’,充分打好‘群众’这张牌,创建为民利民惠民,打造幸福和谐人居环境。”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说。文明之花深植群众沃土、拔节抽穗,千年江城孕育出累累硕果。
环境整治,夯实“创建基石”
一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往往在于其美丽环境的巨大魅力。
贺道英是芜湖市鸠江区一线环卫工人,负责神山路至扁担河区域的保洁,尽管保洁范围有30平方公里、道路沿线长度达到
每天中午手捧着“爱心饭盒”,休息在“爱心驿站”,顶着“城市美容师”美誉的贺道英,真真切切感受到一座城市文明的提升带给自己工作上的改变。 “我们环卫工人就像是城市的触角,最能敏感捕捉到城市环境的变化和市民素质的提升。 ”
曾经,在芜湖主城区陶沟公交车站,数个随意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长期存在,不仅影响周边市容市貌,还阻碍市民正常乘坐公交车。 “这些摊点都是我们的饭碗,周边居民又非常需要这些摊点,文明城市不是‘面子’文明,更是‘里子’文明。 ”陶沟摊群点经营户尚大姐说。
芜湖通过临时性规范摊群点科学布局,已相继设立了类似的90多个规范摊点群、2230多个摊位,接纳了1900多户曾长期风吹日晒、“四处游 击”的小摊小贩,实现了“流动”向“固定”的转变。各级市容部门对摊群点统一规范管理,“人在地净、人走地清”的卫生环境,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解。
“现在,很多芜湖夜班出租车是女司机,这说明城市的治安状况非常令群众满意。”芜湖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安师大文学院
据悉,五年来,芜湖投入207亿元,滚动实施48项民生工程。在实施民生工程过程中突出保障重点,投入规模不减,集中财力办大事,将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用于改善民生,保障了全市市民的民生改善需求。
常态推进,涵养“城市气质”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担再奋蹄。怎么样让文明的梦想再出发?如何促进创建工作由“争牌子”向“保牌子”“创牌子”转变,芜湖迈出探索文明创建常态化步伐。
“咔嚓、咔嚓”,最近一段时间,在芜湖市的大街小巷,出现这样一群特殊的拍客。他们偶然看见城市不文明现象,就会拿出手机拍下来。 “我们像啄木鸟一样,散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清理出城市管理‘小故障’。 ”芜湖市民“拍客"”钟立顺说。
这是芜湖市刚刚推出的“全民城管”App客户端,只要市民登录芜湖市市容局网站,就可以下载并参与。站在全国文明城市的新起点上,芜湖市将建立新型创建模式,探索“互联网+”文明创建的方式,继续深化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共享的常态化机制。
创新之处是芜湖对城市文明的永恒追求,也是市民对城市文明的接力践行。芜湖市用创新推动创建,依托“芜湖市文明单位动态管理系统”平台,对全市 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全面实行动态管理,让文明创建由“软指导”成“硬约束”,让“粗放式管理”成“精细化管理”,变文明单位“被动创 建”为“主动创建”,“临时突击”为“常态创建”。
记者漫步在芜湖的大街小巷,“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镶嵌在公园、绿地及街巷风景之内,融入到抽纸盒、鼠标垫、手机贴、方便袋等日常用品之中,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涵养文明成为城市的一种气质。
从1994年起至今,芜湖市“市长上路”制度已坚持20年之久。芜湖市主要负责人现场办公解决文明创建“老大难”问题。各县区相继开展“县(区)长上路”活动,形成了逐级督查负责的机制。
“我们在全省率先启用了‘数字化城管’系统,应用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