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 压实作风”系列述评之二
思想教育从严,增强“免疫力”提升党性修养
“从严管理干部,总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养成,规范权力行使,培育优良作风,使各级干部自觉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规矩办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谆谆告诫的都是要严字当头、实处着力。这些既是从严治吏的基本遵循,又指明从严治吏的重要路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省委党校有关党建专家表示,人的思想防腐堤坝一旦溃堤,就很难再堵上了。只有抓好学习教育、思想理论武装这一“先导工程”,使党纪国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才能提高领导干部既干净又干事的自律能力。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干部政治素质,是党的建设传统优势,也是从严治吏的基础工程。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引导党员干部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的各环节。
去年,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省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举办了6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轮训班,1500多名市厅级领导干部和县(市、区)党政正职参加集中轮训,16位省委常委和省政府副省长等作辅导报告。全省各级共培训厅处级干部2.3万多 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约22万人次。利用一个月时间,在全省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了“三严三实”集中学习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拨亮信仰灯火,夯实廉洁从政、 实干担当的思想基础。
教育培训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有力提升了教育效果。目前我省网络培训平台在线学员规模达24万余人。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搭建干部在线移动学习平台,推进移动终端在线学习。不少党员表示,生动深刻、入脑入心的思想理论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既是灵魂净化,又是思想充电,更是党性锤炼。
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建立干部教学实践基地,入职培训、提拔谈话、关键节点提醒、家属子女共学……各地创新多种形式,着力提高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在突出感染力、互动性、贴近度上下功夫,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 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
选拔任用从严,树立“风向标”优化从政环境
不适宜担任现职的10种表现:理想信念不坚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这是我省制定出台的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体现了鲜明的用人导向。
用人导向有着“蝴蝶效应”,容易影响政治生态。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从严治吏,就要严格选人用人。我省完善干部选任机制,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导向、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尺,既选出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的人,又防止“带病提拔”“瘸腿上岗”,持续优化用人环境和从政环境。
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严格标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二十字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大力培养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真正做到按标准定取舍、凭德才选贤能。
以往,干部选拔中往往存在“急用现找”“急拿现用”等现象,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针对这一弊端,我省出台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工 作暂行办法,定期会诊班子的强弱和干部的长短,对150多个省辖市、省直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初步研判,及时动态掌握领导干部队伍情况,重点把好“动议提名、考察考核、程序步骤”三道关口,通过“研、听、察、看”等方式,解决“要不要动、要哪里动、动哪些人”的问题,为好干部成长打开广阔的空间。
拉票贿选、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是选人用人上的突出问题,影响恶劣。我省加大整治力度,建立“带病提拔”倒查机制,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 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去年,省委组织部对1名厅级干部选拔任用情况进行自查,对7名“带病提拔”县处级干部的选任情况进行复查,严肃追究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违规失责行为。
选拔任用关,做到“凡提必核”,严格核查干部个人档案基本信息、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情况,严格征求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提高考察的科学性。核查干部档案、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是否真实,增加任前考察深度,改变“不考察不去了解干部、不提拔不与干部谈话、不调整很少与干部接触”的现象,提高“体检”质 量……回应公众的呼声,直面存在的弊病,直指问题的要害。
管理监督从严,筑牢“防火墙”防止破窗效应
“不出问题没人管、出了问题才处理”,这是干部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也是从严治吏的现实考题。
“对干部的监督管理,要重在经常,抓早抓小、抓苗头抓预防,多‘扯扯袖子、提提领子’,多当‘保健医生’,少做‘外科手术’,防止干部思想上松了弦、行为上越了线。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郝欣富教授表示,要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的常态制度落实。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监管“失位”、用权“失范”。从很多干部的落马轨迹可以看出,很多人往往从最初的“小意思”“小嗜好”等逐渐滑向贪腐的深渊。 “严是爱,松是害。”一位镇党委书记说,从严监督管理,发现干部有违反纪律的倾向性问题,该批评时批评,该教育时教育,做到早提醒、早纠正,就能有效防止破窗效应。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干部监督合力。很多地方整合纪检、组织、审计等职能机构信息资源,逐步形成“渠道联通、信息联查、问题联治、结果联用”的有效局面,提高干部监督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从严治吏离不开对干部强有力的纪律约束。各地完善党内民主生活、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巡视、约谈、函询、质询等制度,发挥纪律的预防功 能。去年以来,省级共对70多名省管领导干部进行了函询和诫勉谈话。加大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力度,完成全省33200多名处级以上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汇总上报工作。开展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专项整治,组织对违规违纪用人问题进行交叉互查,全面清理领导干部违规兼职。
从严治吏,严厉惩治不可缺少。全省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对顶风违纪的干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对腐败的干部,“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惩治,切实发挥警示作用,起到查处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使制度规定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吏治清明、干部清廉,才会政治清朗。从严教育、从严监督、从严管理、从严查处的实招数、真行动,让党员干部强化了“当干部就须接受更严格的约束”的思想,让人民群众对“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充满信心。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