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软实力成为强省新动力

访问次数: 637                        发布时间:2015-06-23

[字体: ]

建设文化强省,是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战略任务之一。三年多来,我省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推进理论社科、思想道德、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舆论、文化演艺、文化产业、文化开放八个强建设,不仅为我省百姓带来丰富的文化大餐,在一些方面还成为全国的榜样。日前,记者深入采访,为读者、网友展现文化强省的成果,剖析成绩背后的原因,并描绘我省未来的文化蓝图

  文艺精品一个接着一个,文化乐园把欢乐送往万村千乡……三年多来,随着文化强省八个强的建设,不仅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逐渐提升我省居民的幸福指数,文化安徽也开始成为助推安徽崛起的新动力。

  文艺安徽引人注目

  不久前举行的第27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颁奖晚会上,我省青年演员何云摘得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而让她淋漓尽致地展现表演才华的,正是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的大型史诗黄梅戏《小乔初嫁》。

  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告诉记者,从排戏伊始,就有此愿望,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蒋建国之所以有底气,源于《小乔初嫁》从一开始就追求精品。

  《小乔初嫁》创作团队异常强大,编剧盛和煜曾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导演张曼君曾执导过秦腔《花儿声声》等多部优秀作品,作曲则是我省著名黄梅戏作 曲家徐致远。《小乔初嫁》气势恢宏,场面宏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出传统黄梅戏。上月初,作为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的一部分,《小乔初嫁》在国 家大剧院隆重上演,大气磅礴的故事情节和优美动人的黄梅唱腔,赢得首都观众的好评。

  三年来,我省还涌现出话剧《徽商传奇》、纪录片《大黄山》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佳作,文艺精品创作呈现繁荣景象。2011年,我省获全国 性文艺奖项113项,2014年达到143项。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我省获奖作品有8部,比上届增加2部,排名由第16位跃升至第3位,与北京、 广东等省市并列,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安徽文艺现象

  文化乐园惠及乡村

  赵培才是合肥城西桥村的一位村民,今年以来,他发现很多邻居的生活慢慢改变了。

  以前,很多人工作之余,就是喝喝酒,打打麻将,现在有了文化乐园,不少人开始健身、跳舞了。赵培才说的文化乐园,就是今年初开园的城西桥村 农民文化乐园。在这个拥有文化广场和舞台、电子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等的乐园里,农民们不用出村,就能看电影,打篮球,参加各种培训,还能亲自登台跳舞唱戏。

  赵培才说,以前大家也想参加这样的活动,但是没有场地,现在开到了家门口,大家可高兴了。这几个月来,我们举办了篮球挑战赛、广场舞比赛,演出了好几次庐剧,这在以前根本想象不到。

  省直工委党校教授李宪奇看得更远,文化惠民还能释放溢出效应,从而促进文化消费更快增长。

  文化强省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为此,我省已经试点建成100个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启动3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 试点,并配套开展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提升、地面数字电视等惠民工程,在6个县实施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徽模式,被文化部誉为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创举

  文化企业百花齐放

  在被称为手游IP元年的2014年,一家安徽文化企业成为业界明星。作为安徽动漫游戏开发的佼佼者,合肥乐堂动漫推出了《熊大快跑》手机游戏,几个月后,这款游戏在全国的下载量突破一亿,创造了单机游戏的新纪录。手游作为一种潜力无限的新兴文化业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投入巨资,而安徽的文化 企业正跑在前列。

  一名长期关注安徽文化发展的人士告诉记者,以前提到安徽的文化产业,都是出版、发行等五大集团,现在则涌现了一批明星中小企业,让安徽的文化产业更加时尚和新锐。

  据统计,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59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7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6%,占GDP比重由3.86%上升为 4.65%,提前1年实现十二五目标。五大文化集团中,出版集团2014年预计营业收入196亿元、资产总额148亿元,居全国第4位;发行集团营业 收入超160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跃居全国同行第1位,再次双双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而百强民营文化企业也快速发展,去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43家、 超10亿元的6家。

  在时下火热的动漫领域,我省拥有国家认证动漫企业33家,居全国第7位,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数字出版基地营业收入居全国第4位。

 

相关信息:

 

解码文化强省系列报道:徽风皖韵谱写时代强音

在第七届中国文化企业30评选中,三家皖企榜上有名,我省入选数与北京、浙江、江苏并列全国第一位;8部徽派精品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 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三位;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59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7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6%,占GDP 比重由3.86%上升为4.65%,提前1年实现十二五目标……一组数据充分反映了安徽文艺的繁荣生态和强劲势头,被业内人士誉为安徽文艺现象。 在日新月异的江淮大地上,文化建设的交响激昂跃动,文化生活的乐章愈发动听。我省以服务群众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出了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八个强开启文化强省新境界

  建设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是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任务之一。加快打造与经济强省、生态强省相适应的文化强 省被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细化了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目标、建设路径、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一张蓝 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2014年年初,对照既定的《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文化系统围绕实现2016年阶段性目标,将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的宏伟愿景细 化为理论社科强、思想道德强、新闻出版强、广电影视强、网络舆论强、文化演艺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开放强八个方面。八个强,要从根本上解决到底强不强和究竟怎么强的问题。在安徽宣传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对文化强省建设成绩与差距的解析,引发与会者强烈的共鸣。

  我省提出构建文化强省八个强,是以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逐个制定推进方案,细化定量评价体 系,明确在全国争先进位的落实路线图任务分解表八个强,解决了强在哪的问题。芜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段玉嘉说。既要横比争先,又要 纵比进位,压力与动力并存,大家的干劲都很足。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表示。

  由,由变到变,文化八个强建设正引领我省走出一条独具徽风皖韵、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省之路。

  文化产业升级发动转型发展新引擎

  2014年底,大禹文化产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了近十年来全国文化十大产业园之一,实现了我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突破。打开蚌埠地图,花鼓灯嘉年华、大明文化园、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诸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星罗棋布,闪耀如蚌中之珠。在全省范围内,将历史和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实践正在各地铺开,文化引擎高速运转的轰鸣声响彻江淮大 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多 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徽字号文化航母;出台优惠政策,完善市场体系,发展一批专、精、 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十二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6%2014年达970亿元,占GDP比重为4.65%,提前1年实现十二五目标。国 家认证动漫企业33家,居全国第7位,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数字出版基地营业收入居全国第4位。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上市公司达6家,居全国 第5位。2014年,文化产品服务出口168个国家和地区,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金额3.2亿美元、输出版权912项。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和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文化创新活力激发创意安徽新亮点

  乐于老题新作,善于小题大作,敢于借题发挥、巧于无中生有”……新常态下,文化产业更需要创意发展,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融合、创新,是安徽实现文化产业强省的关键词。省文改办的同志介绍,为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我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业态,不断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1+1>2”的聚合效应下,近年来,安徽文化产业不仅明星企业多了,文化业态也更时 尚新锐了。出版集团具有自出版功能的时光流影,已经成为网上时尚;发行集团的终身教育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正在汇成全新的产业蓝海;全新组建的新媒体集团,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新路径;合肥、芜湖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科大讯飞、影星银幕、经纶文化等一批文化小巨人茁壮成长……通过强化龙头带动、项目牵引、园区集聚,大力发展动漫网游、数字出版、视听新媒体等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优势凸显,文化 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得到同步提升。

  推动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发展,将是中科大未来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上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表示,将推动科研力量与安徽文化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造更多引领行业发展、具有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文化科技产品,实现产学研用无缝对接。

  育民惠民乐民打造文化民生新常态

  文化强省建设的争先进位,最根本的目的是育民惠民乐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在六安苏埠镇南楼村农民文化乐园,听到的是笑声,看到的是欢乐:尹如云和姐妹们踏着《小苹果》的欢快节拍,齐跳广场舞;王怀俊、周增儒等农民画 家互相切磋技艺,自得其乐;何龙福、管贤兵两位的二胡拉得没话说,偶尔还上台露一手……一日三餐、麻将掼蛋吃饱三顿饭,再到乐园转,农民文化 乐园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习惯,成为他们新的精神家园。

  花10元就能看一场黄梅戏;无需登记、无需办卡,直接刷62开头银行卡就能享受购书优惠;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去年举 办的首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运用市场方式拓宽文化消费渠道,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公益惠民服务,为城乡居民打造了一场能看、能听、能玩、能买的文 化盛宴

  想上网冲浪去文化站,想读书看报到农家书屋,家门口看戏看电影……以人民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一个个文化阵地在广大城乡拔地而起,群众点 菜、政府买单的采购模式,更是给广大基层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我省创新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去年,我省已试点建成省级100个农民文化乐园,启动3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试点,配套开展送戏进万村、农 村公益电影放映提升、地面数字电视等惠民工程,在6个县实施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徽模式

  培育精良品牌展现文化安徽新形象

  大方走出去、精彩亮身段、演绎徽文化、唱响徽之声”……5月16,随着舞剧《徽班》在京成功上演,历时一个多月的“安徽新创精品剧目晋京展演活动完美落下帷幕。在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之际,演艺皖军携7台新创精品大戏晋京展演,赢得首都各界一片喝彩。这既是对徽派艺术 返本开新的一种特别纪念,也是对我省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文化演艺强方式方法的一次公开检验。安徽演艺集团董事长张居淮说。

  精品力作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从2013年开始,省委宣传部每年集中力量打造10部演艺品牌和10部影视品牌,先后推出了黄梅戏《小乔初 嫁》、《徽州往事》、《半个月亮》,徽剧《惊魂记》、《徽班进京》,话剧《徽商传奇》、杂技剧《美丽的梦》、电影《甲午大海战》,电视剧《杨善洲》、《生活启示录》,纪录片《大黄山》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佳作,并形成了滚动开发、梯次推进的良性循环。

  文艺家真正下得去”“接地气,好作品自然出得来”“叫得响。去年以来,安徽在全国率先组织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1500多名作家艺术家踊跃响应。艺术家们在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不少有筋骨、有温度、市场热销、群众热捧的作品。2011年,我省获全国性文艺奖项113 项,2014年达到了143项。我省集成资源、集中力量、集聚优势打造全国一流文化品牌,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绩。(记者宋艺)(中安在线)

 

    信息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