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精神文明建设的"安徽现象"值得关注

访问次数: 1071                        发布时间:2015-07-24

[字体: ]

24号,一个全国性会议——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将在安徽合肥召开。参照一般会议的选址经验,这样的工作会议放在哪个地方开,即表明这个地方在该项工作中具备领先优势,或具有经验借鉴。

  确确实实,近些年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出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安徽现象:比如说被人们乐于称道的安徽好人,不仅数量居全国之最,而且分布范围很广,好人盆景汇成为好人风景。再比如文明创建,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会上,安徽获得大面积丰收,4座城 市、48个村镇、76个单位荣膺全国文明称号。在网络文明建设方面,安徽网络媒体也走在了全国同行前列,2010年,是他们率先推出《文明办网自律公 约》;2013年,是他们率先唱响《文明上网四字歌……

  安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山一丘,最终累积成为一座辽阔的高原,其产生的累积效应值得关注,更值得欣赏!梳理安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得到一系列有益启示。

  成就安徽这块精神文化高原,首先归因于这里有块良好的道德文化沃土。安徽地跨南北,连贯东西,既是江淮文明发源地,也是吴楚文化交汇带,沐浴华夏文明之风,世代文化繁荣昌盛。从发端于淮河流域的老庄哲学,到兴盛于徽州的程朱理学,再到名满天下的桐城派文章,安徽在中华文化史上,已然耸立起一座座文化丰碑。得益于这些历史传承,现代安徽人又以胸怀天下的黄山松精神,兼收并蓄;以敢为天下先的小岗气概,改革启程。世代浸润于这样深厚的道德文 化,忠勇善良之士焉能不竞相辈出?道德文明之花焉能不遍地盛开?

  造就安徽这块精神高原,也归功于安徽决策层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对法治德治的清醒认知以及对二者的双向遵从、两手并重。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使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他们深知,源远流长的江淮文化,孕育了安徽人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今天,更应 该让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最终化成为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强大精神力量。

  安徽高原的隆起,更得益于有关执行部门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应对有力,措施得当。以打造好人品牌为例,安徽有一套成型做法:树——每月评出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及时推送安徽好人;赞——“好人墙遍布大小城市,好人歌唱遍中小校园;学——建有安徽好人馆(包括实体馆、网上 馆),拥有安徽好人网;帮——建立各种专项基金,先后帮助数百名好人解决生活工作困难。做好人有人夸,做好人不吃亏,好人们找到了真正的社会皈依。通过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进行大面积推广、全方位覆盖,安徽好人品牌早已跨越盆景栽培,迈进风景营造。如今,我们浏览安徽好人馆照片墙 时,见到了多是平民道德英雄形象,他们以草根特有的方式,深植于安徽土地中。

  回到此次召开的座谈会主题,我们也欣然看到,在万象纷呈的网络时代,为了营造网络清朗天空,安徽的网络管理者与经营者付出了真诚努力。那些轰动 全国的恶俗营销案例中,很少有安徽;那些被网络揭发出来的雷人雷语中,很少有安徽。点击当地新闻门户与生活门户,正能量新闻比比皆是,弘扬核心价值 观,争做四有好网民’”等专题十分醒目。可以想见,没有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以及其社会效益的日积月累,安徽的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藤之花。

  安徽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深刻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承续了几千年的国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永远并行不悖,相伴相生。那些以为以德治国必将滑向人治的观点,是对历史的无视,也是对将来的短视。我们一定要明白,社会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漫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的发生,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的滋长,最终都会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加大法律的负荷,拖累依法治国的进程。

  因此,我们既要适应市场经济时代需要,从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接轨世界文明发展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又要始终不渝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重树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充分发挥道德的稳定剂、净化剂、润滑剂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内心达成和谐,形诸美好。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