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谈媒体融合:怎么看?怎么做?怎么想?

访问次数: 505                        发布时间:2015-09-16

[字体: ]

中安在线讯(记者 黄娜娜) 9月15,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利,做客安徽新媒体集团“新媒体发展大讲堂,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话题,做了一堂生动精彩的报告。

  目前媒体融合发展,全世界没有成功样本,媒体转型发展融合依然在探索之中。报告中,马利从媒体融合发展怎么看”“怎么做怎么想三个角度,详细介绍了媒体融合面临的形势、实现的途径、以及发展的潜力等内容。

  无论时代技术怎么变,媒体使命不会变,应尽可能快而广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影响受众。马利认为,媒体融合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眼光、开放的心态, 传统媒体还在承受着媒体转型之重、重新洗牌之痛,但是关注新媒体、发展新媒体,依然是这个时代赋予媒体人的使命,只要敢于创新、善于管理,就能在新老媒体融合发展上探出一条新路。

  受众在哪里,主流就在哪里;年轻人在哪里,新媒体的未来就一定在哪里。马利还强调了她对于互联网生态下媒体未来趋势的判断,强调新媒体要注重收集用户阅读习惯、生活方式,进行精确分析,精准定位,精准推送,传递到用户手里,与用户产生共鸣。

 

  互联网时代,如果你不敢跨界,就有人敢跨过来打劫

  作为过去的资深报人,也是今天新媒体改革者,马利对媒体融合发展认识深刻。她认为媒体融合发展并非是悲伤的告别,而是换一个地方与读者见面。在当今社会,媒体融合发展,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样本,谁都有机会弯道超车。

  实录:目前,传统媒体正处在冬天,接受考验,而新媒体站在春天,生机盎然。当一个行业面临变革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触动反省和反思的时刻。我们如果不自我颠覆,就可能被颠覆。互联网时代,如果你不敢跨界,就有人敢跨过来“打劫”,一切都有可能被推倒从来。

  目前全世界的媒体基本处于一个起跑线上,有很多机会可以弯道超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在融合氛围中彼此成长。

  媒体融合发展,全世界没有成功样本,媒体转型发展融合依然在探索之中。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抄”到“超”,从“抄袭”到超越。过去美国一直的新媒体的领导者,现在硅谷的很多大公司来“抄袭”中国的。只有在实践中创新才是最勇敢和最可靠的创新。

  目前各大主流媒体都在探索融合发展,也为我们增加了信心和底气。尽管我们这一代媒体人正在承受媒体嫁接之重、孕育之痛,但是关注新媒体、发展新媒体依然是这个时代赋予媒体人的使命。受众在哪里,主流就在哪里,年轻人在哪里,新媒体的未来就一定在哪里。

  传统媒体推进融合有借船、造船、买船、卖船”4类模式

  随着本世纪初逐渐出现的报纸停刊潮,越来越多纸媒转向电子化,全世界媒体都在这条未知的道路上探索着,中国也不例外。马利认为,面对新的挑战,传统媒体转型,应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融合发展之路。根据多年的经验,马利把国内传统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的途径分为四类。

  实录:国 内传统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的实践,大致有四类模式:第一种是‘借船’模式,就是传统媒体借助独立的网络平台,生产、分发、推介自己的内容和产品。比如,人民日报的电子阅报栏在全国铺开,安徽日报和安徽发布的微博上百万粉丝,有效地提高的媒体的影响力。因为在人力、物力上耗费较少,这种模式也是国内大多数传统 媒体开始转型期都会采取的模式。第二种,“造船”模式,就是独立运营自己的新媒体,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客户端,比如中安在线运营的安徽手机报、中安新闻客户端等。第三种,“买船”模式,即通过收购、并购,为我所有。比如浙报集团收购杭州边锋,表面上买了游戏,实际上买的是一个自主的用户平台。第四种,“卖 船”模式,就是转变经营重点,关注非传统的媒体业务。

  当然,这些模式划分只是认识上的,在实践层面往往会呈现更多混合复杂的情况。而且,融合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依然还在探索之中。

  争夺用户,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

  过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好像一个大杂院,一家一户,各买各的菜,各做各的饭。马利认为,在实践中,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融合首先要打通。现在要把每家每户的小灶改成大厨房,让大家汇集一堂,统一采购、分类加工、集中分发。

  要实现这种融合,马利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采编流程再造、组织架构调整、采编运营结合、用户关系重构、借助技术驱动、重视资本运作和培养全媒体人才这七大要素。

  实录:媒体融合怎么做?融合就是打通,过去是一个大杂院,一家一户各买各的菜、各做各的饭,现在要把每家每户的小灶汇集成一个大食堂,统一采购,分类加工、再统一发送。让做报纸、做网站、做社交媒体的采编人员坐在一起,干到一起。

  要重视流程再造。瑞 典《每日新闻》报推出了融合纸媒和新媒体平台的“编辑墙”。整个编辑室是个扇形结构,“编辑墙”所处位置就在凝聚每一根扇翅的螺丝位置。每天上午11点, 执行副总编在这里召集广告、采编等人员开策划会,把当天的需求挂框上墙,由编辑、评论、网络、广告等各个部门自己来填空。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要调整组织架构。很多媒体还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报网融合。目前媒体大多做增量,不会触动现有格局,也不会大幅调整各方面既得利益。这既能增加就业岗位,又降低改革风险,当然好。但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只有改存量、做减法,才能适应融合发展。

  要注重采编运营结合。现在更强调产品,是产品就必须要有运营和开发,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找到符合自己定位和市场,这也是判断媒体融合发展是否成功的标准。比如中安在线也建有中安旅游网、房产网、教育网、汽车网,这些都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信息,应该好好挖掘这些网站的赢利点。

  要进行用户关系重构。新媒体要把用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把用户信息作为巨大财富。新媒体更重要的是收集用户阅读习惯、生活方式,进行分析,精确传递到用户手里,与用户要有共鸣。必须改变自己思维方式,以前我做什么菜,你吃什么菜,现在用户想吃什么菜,我就做什么菜。

  要借助技术驱动。技术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技术决定战术,战术决定成功。补上技术短板,是媒体融合发展难做又不得不做的。

  要重视资本运作。有人说新媒体是烧钱的行业,如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是媒体融合发展的资本。支持传统媒体控股、或者参股互联网企业及相关高科技企业。

  要重视培养全媒体人才,能不能跟上互联网的节奏,媒体融合关键在人才。

  媒体平台化、可视化、定制化成为新特点、新趋势

  过去报纸、广播、电视是媒体形态三宝。云时代,媒体平台化、可视化、定制化,成为新特点、新趋势。马利认为,科技发展到哪里,媒体就发展到哪里;用户在哪里,媒体就应该在哪里;无论时代技术怎么变,媒体使命不会变,媒体应尽可能快而广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影响受众。

  实录:过去订报刊和遥控器也都是一种选择,但与今日的“定制化”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新媒体用户都可以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科技发展到哪里,媒体就发展到哪里,用户在哪里,媒体就应该在哪里。无论时代技术怎么变,媒体使命不会变,应尽可能快而广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影响受众。

  未来媒体融合发展有三方面的潜力。首先是“连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提高生产力。实现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媒体和媒体的连接。未来的媒体就是要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产生依赖甚至“沉浸”其中,无处不在而又润物无声。

  其次是“数据”。云时代最珍贵的资源就是数据,手中有了数据就相当于有了金矿,会实现意想不到的价值。

  第三“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信息服务为王。内容和载体是媒体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不会变,变化的只会是载体。新媒体冲击的就是载体,而载体可以不断创新。没有平台,没有入口,再好的内容也无法传递到用户那里。

  媒体融合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尽管我这个爬格子的媒体人,还在承受着媒体转型之重,重新洗牌之痛,但是关注新媒体、发展新媒体,依然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媒体人的使命。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善于管理,就可在新老媒体融合发展上探出一条新路。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