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翠英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在今年的教师节前,首届启功教师奖在北京颁奖。10名基础教育一线从教30年以上 的老教师获奖,每人获得50万元人民币奖金。获奖教师是中国330万乡村教师的优秀代表,主要来自中西部,执教范围从幼儿园到初中,坚守、奉献、质朴成为 他们的共同特征。来自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西北部的一所乡村幼儿园的“教师妈妈”秦翠英,成为安徽省唯一一名获此殊
乡村教师受到总理接见 “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秦翠英是固镇县任桥镇中心幼儿园清凉分园的一名普通教师,她扎根农村35年,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无数农村孩子点亮了知识的明灯。教师节前夕,她从全国3000多名候选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得首届“启功教师奖”的十名乡村教师之一,也是我省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教师。
之后,李克强总理向教师代表发表了重要讲话,秦翠英记得总理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坚持教书育人同时,要更加注重在讲台上传播“创新”的种子,为当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的火种。
“总理还说,对那些在贫困地区、偏僻乡村坚守教育岗位的老师们,要给予更多关照和更多尊重。教育经费不削减,只增加。”秦翠英说,自己当时全神贯注,生怕漏听一个字,听到总理的话,在场老师都深受鼓舞。
秦翠英还回忆了与教育部长袁贵仁交谈时的场景,“袁贵仁部长握着我的手说,你就是固镇县的秦翠英?你的事迹我读了很多遍,很受感动。”秦翠英 说,袁部长非常亲切,主动与她合影,“袁部长跟大家说,乡村教师是我们的榜样,也激励着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国家教育事业,将美好的青春和满腔热情奉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育母子两代人 “在我和孩子心中,她都是最亲爱的
教龄35年的秦翠英,前30年都是在小学任教。2011年,学校计划开办学前教育,秦翠英临危受命,从一片空白中建起村里第一所幼儿园,幼儿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包含着她的心血。
幼儿园每年的招生人数在130人左右,其中7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对于这些父母不在身边,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除了老师的身份,秦翠英承担更多的是母亲的责任。
放学了,秦翠英会陪伴孩子等待迟来的家长,有的孩子家长没时间过来,秦翠英就会把孩子带回自己家里吃,如果到晚上还是没人接,秦翠英就会走上几里路把孩子送回家。
有的孩子爷爷奶奶年龄都很大了,自己走路都颤颤巍巍的,孩子吃穿都非常随意,秦翠英经常会为这些孩子缝衣服、补书包,将他们的小脸洗得更干净,尽量让他们和别的孩子看起来一样,“看着这些孩子,这么小,却缺少父母的呵护,真的会非常心酸。”
留守儿童受到的影响更多是心灵上的。秦翠英带过一个叫王顺的孩子,父母长年不在家的他,由爷爷带大。刚来幼儿园时,看到别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王顺都是上手就抢。老师还没有批评他,他就躺在地上顺地打滚。秦翠英一开始也拿他没办法,后来只要他打滚,秦翠英就蹲在地上陪着他,等他平复下来,秦翠英就拉着他的手,和他讲道理,“拿别人东西是不光彩的,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咱不能要,你说是不是。”王顺的爷爷经常会忘了接孩子,秦翠英就把他带回自己家做饭给他吃,晚上再送他回去。渐渐地,王顺变温顺了,不仅不抢别人东西,捡到的东西还主动交给秦翠英。秦翠英说,像王顺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性格不好,只是没有人去教育和引导他,面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乡村教师要用更多爱心去温暖他们缺少陪伴的心灵。
每年,秦翠英都要给孩子建立档案,对于留守儿童,她不仅会留下家长的号码,还会记下他们周边邻居的号码,这样万一孩子有事,可以第一时间与学生 家长取得联系。秦翠英非常注重学校卫生和安全,她制定了严格的离园制度,要求接孩子的家长每天签字,她说很多孩子不在身边,她要确保每个孩子的安全。每天放学后,秦翠英都会亲自打扫教师和孩子们的小厕所,进行消毒,检查幼儿园门窗,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
在学校门口,记者采访到一位叫王萌萌的学生家长,她告诉记者,20多年前,自己就是
放弃多次进城机会 “我这一辈子就在农村吧”
在农村扎根35年的秦翠英,18岁的时候就走上教师岗位。农村孩子上学晚,那时的她面对比自己还高的学生,经常力不从心。同是做乡村教师的父亲就在家里建起课堂,让秦翠英模拟学生,每天晚上亲自示范如何授课,昏黄的灯光中,父亲专注上课的身影至今留在秦翠英的记忆里。“父亲告诉我,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关爱孩子。”35年来,秦翠英始终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从业标准,用自己的真心为农村娃娃们撑起一片天空。
考上大学,并开始自己创业的王进富是秦翠英当年的学生,他说自己刚入校的时候成绩很差,但
陈寨今年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去年冬天,他过年回家,专门把
秦翠英所在的学校离县城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去年村道还没修好之前,一到下雨天,路上深深浅浅的大坑,经常让骑着自行车的秦翠英摔得一嘴稀泥。当 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的时候,秦翠英就有很多机会离开农村,至少是到离县城更近的农村任教,但她都放弃了,她说,自己大半辈子心血都在这,“我这一辈子就在农村吧。”
忧心农村幼教现状 “希望年轻专业的教师到这里任教”
秦翠英喜欢形容她的学生为小白鸽,她说农村孩子上学不容易,他们就像“小白鸽”一样普通,但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到更广阔的蓝天中追梦。35年来,秦翠英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农门,走进大学,追逐更美好的人生,但她自己却选择坚守在这小小的乡村一隅。
1995年,丈夫肝癌去世,秦翠英哭了一夜,送完丈夫出殡的第二天,就回到学校坚持给孩子们上课,她说任何时候她都不能因为自己耽误学生。此后,秦翠英一心扑在岗位和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如今两个孩子全部考入大学,到城里就业,但为了上班方便,秦翠英依然住在丈夫生前住的破旧宿舍里。
“我原来是小学老师,完全没有幼教经验,只能从网上找资料从零学起,尽管我们几个老师都很想把幼儿园办好,但仅靠我们,不可能为孩子们提供像城里孩子一样专业的幼儿教育。”秦翠英说,最希望的是有专业的年轻幼儿教师到这里任教。
秦翠英知道,乡村幼儿园最大的问题,是留不住人。“曾经也有两个年轻大学生过来上过一段时间班,但都没留住,乡村幼儿园基础条件差,年轻人生活刚起步,确实非常有难处。”但这次从北京回来,秦翠英的信心增强了,她坚信,乡村幼儿园的现状很快就会得到改变,“总理说,要对贫困地区、偏僻乡村坚守教 育岗位的老师们给予更多关照和更多尊重。目前,国家的政策都开始向农村倾斜,仅仅两年,我们的小学教育就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幼儿教育也很快会得到发展。”
改变显然很快就要到来。在“启功教师奖”颁奖现场,安徽师范大学就与
对于未来,秦翠英充满希望,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但只要学校需要,她会一直留在一线教学岗位,“我没有想象过自己离开学校、离开教师岗位,如果不能留在一线教学,我会像父亲一样,把我所有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教育永远是我的终身事业。”(记者彭旖旎)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