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深化医改制度 在“深水区”破浪前行

访问次数: 738                        发布时间:2016-02-25

[字体: ]

中安在线讯 据皖江在线报道,从基层医改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到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马鞍山市自2008年启动官办分开、资源整合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来,已整整走过了8年历程。8年来,马鞍山市从细从实,逐步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痼疾,突破以药养医的利益固化籓篱,并正在深水区逐浪前行。

  三同步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以前去大医院,排半天等到自己也就几分钟,现在专家来社区,想问的都有机会了。自从市人民医院专家赴基层定点定时坐诊以来,塘西街道的赵新荣老人总会将记好的坐诊时间空下来。赵老是一位糖尿病患者,长期靠药物维持,对他来说,新医改给自己带来的不仅是家门口有专家的便利,还有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实惠。

  在20154月启动的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中,全市公立医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带量采购药品耗材三同步,市中心医院与十七冶医院同步推行。分级诊疗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项目,去年5月,市立医疗集团以优质资源下沉为发力点,闯关分级诊疗大考,派出市人民医院的资深专家分别赴塘西和江东两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历经9个月试点推进,成效较为明显。根据该集团提供的数据,去年512月,塘西和江东中心的门诊量分别为9652人次和7010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46.38%9.57%到社区的不仅仅只有专家,还有一些常用药,这些药品过去在社区中心是买不到的。这主要得益于市立医疗集团实行的药房前移,我们根据专家的用药习惯,提前列好药品清单,赴人民医院药房取药,这就方便了前来就医的居民。塘西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孟中发介绍。与此同时,双向转诊实现突破。去年512月底,市立医疗集团内部上转病人303人次,下转85人次。集团内的三甲医院与各社区中心都实现了信息化互联互通,为各社区中心预留了各专科的专家号,病人可以直接在社区预约,通过这条绿色通道到大医院的病人会尽快安排就诊。随着全市首个双向转诊平台开通,下转病人的数量增长明显。市立医疗集团副总院长潘少辉说。

  改革有序推进不断创新

  事实上,新一轮医改的有序推进也得益于马鞍山市此前打下的好底子2008年,马鞍山市启动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组建市立医疗集团,将4家市级公立医院纳入医疗集团统一管理,并结合实际特别组建了直属的临床检验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信息中心、技能培训中心,有效整合集团所属公立医院资源,同时举办和托管了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显示,去年4家市级公立医院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次较2008年分别增长111.14%112.68%,药品、耗材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47.8%下降至2015年的37.7%;门诊病人及住院病人平均每次医药费用都低于全国同级公立医院平均水平;患者综合满意率由2008年的83.38%上升至2015年的93.54%

  201510月,马鞍山市又选择和县与当涂县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医共体内实行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联动改革、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以期通过实施县域医共体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效率和效益,提高县域内就诊率,方便群众就医。

  不断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此外,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马鞍山市还不断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马钢医保与市本级医保实现并轨运行,基本医保参合率稳定在100%,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达480元;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国家11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在全省率先新增实施孕产妇产前筛查技术、城市适龄妇女两癌普查技术、城乡居民公共急救搬运和培训、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监测等4项市级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达到45元。不断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除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实施方案外,市财政还设立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发展基金,每年100万元,以逐步落实社会办医优惠政策;目前马鞍山市已基本形成了公立医院、股份制医院、民营医院并存的多元办医格局,社会办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34.5%、床位占全市33.4%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