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轩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

访问次数: 713                        发布时间:2016-03-21

[字体: ]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引导人们积极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成为13亿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当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定要以总书记的一系列批示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凝魂聚力上见实效。

  一、发挥思想引导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呼唤思想的觉醒。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共同理想为中国精神提供有力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阐述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方向问题。坚守信念,传承精神,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传承中国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开展党史国史、国情世情、国家核心利益与共同价值目标等主题教育,把中国道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要从关注人们的价值实现入手,协调好国家利益需求与国民利益诉求的关系,让人们在实现国家价值目标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在追求中国梦过程中实现个人梦。

  引领改革实践给中国精神增添时代内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全民族共同理想的条件环境,回答的是怎样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问题。以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作为利益关系的最佳平衡点和最大交汇点,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既描绘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又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和复杂过程,凝聚全社会最大共识。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推动各级政府把主要职能和精力转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上来。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社会价值取向融入经济发展各个环节,导入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有机统一起来。

  规范道德行为让中国精神凝聚人民力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明确的是落实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基础问题。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核心价值观建设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把个人层面价值准则内化为个人心理认同的有效方式,提振精气神、传播正能量。善于发现、深度挖掘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情怀的作品,宣传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让真、善、美的道德风尚和社会正气始终成为社会生活主流和人们心头暖流。广泛深入开展适合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特点的群众性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家庭生活抓起、从社会规范抓起,把道德养成贯穿于人们成长的各个环节,激发人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

二、发挥文化熏陶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价值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道德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以实际行动彰显价值追求,让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风尚,我们就能享受到良好价值观带来的福祉,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以教育为载体拓宽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如何真正解决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问题,尚须基于学而设计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把青少年作为教育引导的重点,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段人格、心理和道德成长特点,循序渐进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学校优良办学传统、校训和其他资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和威信的观感判断。党员干部在弘扬优秀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要用制度的权威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觉性,用硬的约束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结合实际组织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规定动作,在久久为功的沧海桑田中实现春风化雨。

  以文化为引领开辟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任何文化作品所反映的最深层的内容就是价值观的引领。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发行单位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导向,既要重视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绝对不能为了追求金钱利润而放弃价值观。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多出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特殊作用。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市场,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以榜样为标杆强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古今中外,道德教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发挥公众人物和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榜样的示范和引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典型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人物,他们就在你我身边,并不神秘,我们学得来、做得到,不是高不可攀。他们所凝聚起的社会正能量,彰显了新风正气,是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鲜活教材。各行各业的公众人物不仅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好企业,做好学问,打好球,唱好歌,也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公众的榜样。要不断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和精心培养各行各业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引导和推动核心价值观向纵深发展。

三、发挥实践养成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力量

  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消除成长中的苦恼,市场经济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追求公正、法治,社会生活才有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这需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形成一种使各行各业工作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的强大正效应。

  以坚定的目标认同规范经济社会发展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有赖于释放社会活力、激发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以坚定的道路认同构筑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需要价值共识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确立了基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原则,只有沿着这些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才能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面对强大的阻力,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运筹帷幄的智慧,更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团结和激励人们共同奋斗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源泉。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考验着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智慧,唯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和观念,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坚定的价值认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有德报的正向效应。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尚,需要每个公民的协力;打造奋进的时代气质,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会一帆风顺,更难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道德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惟其艰辛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梦想融于个人奋斗,中国必将以强国之姿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