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已报国家审批

访问次数: 775                        发布时间:2016-03-08

[字体: ]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将合肥建成闻名国内外的人才特区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37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张庆军透露,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将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创新发展上打造新引擎;并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力争将合肥市打造成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人才特区。

  谈创新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是一座创新之城,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合肥跨越赶超的强大引擎。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发展体系。张庆军介绍,合肥将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构筑超导核聚变中心、中国量子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

  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同时,加快建设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大力打造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等一批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加速推进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建设10个以上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此外,合肥还将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形成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张庆军表示,接下来,合肥市加快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离子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到2020年,建成4个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谈目标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到2020年,合肥市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谈及未来五年的前景,张庆军充满信心。张庆军表示,到2020年,合肥市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全面塑造。

  张庆军也透露了未来几年努力的7个目标,首先是经济总量位次前移。经济增速力争两位数,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位次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并力争前移进八。到2020年,合肥市的经济总量冲刺10000亿元。

  在创新水平达到全国一流、城市功能显著增强的同时,民生福祉也要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力争突破4万元,城乡实现充分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成健康合肥。

  除了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外,合肥市的生态环境也将不断优化。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基本建成,巢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森林覆盖率超过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空气质量优良率进一步上升。

  谈挑战

  科技资源丰富是合肥的独特优势。张庆军介绍,合肥拥有中科大等各类高校60所,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132个,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达到82人,在校大学生50多万人。创新既是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也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突出平台建设,强化力量整合的同时,合肥市还要构建人才特区,打造创新人才辈出的高地。张庆军表示,没有人才支撑,再好的创新愿景最终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多年来,合肥市坚持以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眼光来抓好人才工作。张庆军说,我们将以制度吸引人才,以产业培养人才,以平台集聚人才,努力把合肥建成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人才特区。

  谈聚焦

  当被问及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最关注的话题时,张庆军说,我最关注的是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和民生保障这三个议题。

  创新也需要空间载体,我们提出打造一个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题的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张庆军介绍,去年12月底,新区申报材料已正式上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这次安徽省代表团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建议中,就包括支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张庆军表示,下一步,合肥市将以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大力实施全市域小流域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近年来,合肥市每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80%左右。张庆军透露,以后合肥市将继续加大在民生方面的投入,为民多办实事,将幸福合肥的名片擦得更亮。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