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以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

访问次数: 4219                        发布时间:2016-03-20

[字体: ]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福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要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要抓住机遇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全国两会上,福建省代表委员纷纷围绕发展如何增强动力建言献策。大家认为,福建应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改革、开放、创新中获取强劲动力。

  话改革:破解“最后一公里” 

  两会期间,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福建将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和前置审批,全面实施清单管理,推行网上并联审批,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对此,代表委员们表示,政府简政放权要解决好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的问题,在有效破解“最后一公里”、消除“中梗阻”上下工夫。

  事实上,刚刚过去的2015,福建在改革方面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赞叹的成绩单。全省“三张清单”公布运行。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314,省级核准的企业投资事项保留30,全省80%以上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预审或办理,在全国率先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7.2%,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3%

  “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建议出台措施,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步伐并实现担保行为的规范化,扩大中小企业担保的受惠面,支持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上市,拓宽其融资渠道。”台盟中央常委、福建省委主委郑建闽说。

  “我们要以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道出改革真谛。目前,泉州正在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和评价体系,主要从影响企业开办、营运等10个领域入手,实现部门权力、责任目录化和监管网络、监管机制全覆盖。

  谈开放:“走出去引进来” 

  再过一个多月,福建自贸区就要满周岁并接受国务院评估,福建有信心交上一份好答卷。因为去年福建自贸区全面落实总体方案,186项重点实验任务已实施139,126项创新举措中49项为全国首创。

  得益于海丝核心区这一福建扩大对外开放强大引擎的带动,在全球贸易萎缩、我国外贸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福建外贸依然保持上升态势。2015,福建出口同比增长0.7%;20161,出口额同比增长1.7%。在闽海丝沿线地区的境外企业有48,备案投资金额1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倍。

  “福州要全力推进自贸区建设,推进与台湾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进一步扩大金融、通信、运输、旅游、商业服务等对台开放,支持台湾个体工商户和专业人士入区创业。”福州市长杨益民说。

  据悉,今年,福建将深入推进自贸区建设,促进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彰显特色、差异发展,确保在国家一年期评估时交出合格答卷,并推动自贸区内外联动发展,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推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国际并购。

  “扩大对外开放,要更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代表委员们建议说。

  说创新: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 

  “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福建省省长于伟国表示,全面完成“十三五”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要以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新境界。

  莆田华峰纺织新材料,打造120人的设计与开发团队,通过创新带动工艺和技术不断升级,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获得世界前三大著名鞋类运动品牌认证的面料供应商。长乐鑫港纺机建设近百人的研发队伍,10年先后推出7代共20多款产品,纺织机械已占据国内一半以上市场份额……

  两会期间,无论是在全体会议还是分组审议、讨论,这些事例频频被提及,“创新”成为代表委员口中的一个高频词。

  据了解, 去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9条措施,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一大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62.8%,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60家。

  “企业是经济与科技的关键结合点,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福建民营经济发达,目前89.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4.2%的研究与试验性发展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5.7%的省级科技获奖成果来自企业。”代表委员们认为,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高层次的创业创新人才,往往联结着优质科技资源。所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的创业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福建在此一方面将紧贴产业发展之需,继续深入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重点培养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另一方面,将大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包括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服务留人,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局面。(俞凤琼)

 

    信息来源:中央机构编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