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引行业大师进校园 推动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访问次数: 704                        发布时间:2016-06-04

[字体: ]

歙县编办给予职业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更多自主权,进一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该县行知学校围绕“面向人人、校企育人、生利成人”的行知职教模式,大刀阔斧进行职教改革,特别是在校企育人方面,勇于探索,走出了“引资入校、引企入校、引智入校”的新路子,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的尝试,走在全国职业教育前列,成功经验辐射全国逾20省市。

一是恢复徽雕艺术专业,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发展工艺美术事业的有关条例,颁布了《非遗保护法》,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发展民族文化关键的高度。2006年,该县行知学校顺应国家文化发展大趋势,依据地处古徽州府治,非遗资源集聚,非遗传承人才匮乏的现实,联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歙县歙砚协会,成立了“歙县徽雕艺术学校”,迈开了校企合作共兴职教的第一步,为推动我市徽雕艺术产业和徽文化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搭建了良好平台。

二是非遗传人进校园 ,实训质量大提升。该县行知学校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先后开设了歙砚雕刻、徽州砖雕、徽州木雕、徽州竹雕等近10个非遗项目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点就是手工制作,对技能要求比较高。在教育、文化主管部门支持下,学校先后引进歙砚协会多位歙砚雕刻大师进入校园,传承非遗技艺,提升学校实训质量,在后来开设的徽州砖雕、徽州竹雕、徽州木雕、徽墨制作等专业,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方新中(徽州砖雕)、王金生(徽州木雕),省级非遗传承人汪加林(徽州竹雕)请进校园,开设相关专业的大师工作室,让学生直接与大师对接,提升了技能培训的基点,有利于学生更快成长。

三是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养成市场衔接意识。非遗大师进入校园,对当下本专业的发展和学生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奠定了他们参与职业教育各项改革的基础。学校与行业大师合作,目前已经完成了小本教材《歙砚雕刻》《徽州木雕》《徽州砖雕》的编纂工作,为全国多所职业学校开办民族传统工艺专业进行教材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非遗大师在校园内开设大师工作室,进行专业产品的研究和生产,探索出“学生作品——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模式,让学生的技能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我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最佳平台。”

四是入围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拓宽校企合作育人渠道。根据非遗专业流派纷呈,各具优势的现实,学校积极参与国家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倡导的“现代学徒制”探索,充分利用非遗大师自身资金、场地、技能、市场等方面优势,共同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目前歙砚大师王祖伟、方见尘、方学斌、汪德钦,徽州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蒯正华,徽州砖雕升级传承人吴正辉,徽墨制作省级传承人项胜利都成为该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合作伙伴,并且,该校已入选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培育非遗传承人的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展。

通过校企合作,引进非遗传承大师入校园,联合非遗大师探索“现代学徒制”,该校徽雕艺术专业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培养、培训徽雕艺术各类人才超过3000人次,学员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展及各类全国大展大赛中荣获金奖28项、银奖超过40项;《徽州砖雕专业建设》入选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天津卫视等多家高端媒体倾情报道该校非遗大师入校传承的优秀成果。(歙县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