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
此外,中国文字是在数千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有一个词叫“民意”,又有一个词叫“民心”,看着相近,实际上两个词是大不一样的。在我们现在处于微博、微信时代的“互联网+”时代,同样一个消息,一个小时前后却可以大不一样,换言之,“民意”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但是“民心”却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它不可能变来变去,所以中国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说,中国古文字治国理政的哲学里一切都是以民心为基础的。
我们的文字中还含有中国人的信仰。张维为举例到,只要掌握基本的成语,做人的道理都暗含其中,比如与人为善、自食其力、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好学不倦、自强不息……我们数千年的文化积累都可以在成语中体现。同时,站在深层次的文化视野下看中国文字,它特别偏爱三种品质,这也构成了中国人的三个特点:一是勤劳,走遍天下,中国人最勤劳;二是向上,从我们民族到我们每一个个体,绝大多数都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三是总体的平和,即不崇尚暴力。这是我们民族的基本面,过去30多年中国迅速崛起,离不开中国人的这些文化特质。我们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即使现在一些人的素质存有各种问题,但只要激发出我们的文化底蕴,许多问题可以逐步解决。
最后,张维为谈到了汉字“既古老又现代”的问题。中国汉字巨大的优势就是高度凝练和紧凑,这从翻译联合国宪章中可见一斑,中文本比其他语言的文本短很多,中文可以做到字数少且“信雅达”。今天,小小的手机什么都能做,而同样的事情用欧洲语言写起来就冗长繁复。我们今天能在世界范围内引领移动互联网浪潮,和中国文字的这个特点有关,过去曾有人质疑汉字难以适应现代化,现在汉语不仅适应了现代化,而且还展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看来是欧洲语言应该与时俱进了。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