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要求我们把发展着力点转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来,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
问道苏浙沪,共赢新发展。为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提升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这次学习考察是一次创新理念、开阔眼界的学习之旅,是一次对照先进、全面审视的醒脑之旅,是一次拉升标杆、砥砺前行的奋进之旅。本报今起刊发系列评论员文章,总结“两省一市”的宝贵经验,提炼看听谈悟的主要收获,旨在促进全省各地各部门用好学习考察成果,推动安徽在新常态下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的重要举措,是从更高层次上谋划推动安徽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学先进、补短板、谋创新、促发展”这个主题,省党政代表团星夜兼程,辗转苏浙沪学习考察,探求“两省一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真经”,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们向苏浙沪学什么?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刻指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苏浙沪的发展经验,就是“创新”。无论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还是体制机制、工作作风,“两省一市”都坚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树立了把握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标杆。
眼界境界决定发展高度,苏浙沪成为引领者就是因为始终树立登高望远的世界眼光。上海致力于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江苏谋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浙江正在构筑信息经济全球领先的杭州“硅谷”……这些大战略、大目标、大举措,无不站在引领者的位置,让我们领略到什么叫全球思维、什么叫放眼世界。面对新形势,只有提高站位、打开视野,把安徽发展放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去谋划,放到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下去定位,才能在洞察国内外大势中把握发展主动权。
创新是不竭的动力源泉,苏浙沪成为先行者就是因为始终发扬永不停步的创新精神。上海坚持市场导向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江苏扎实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浙江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苏浙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领跑全国,经济发展整体迈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安徽创新基础良好,创新要素集聚,理应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转型攻坚战,培育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改革开放是最大优势,苏浙沪成为排头兵就是因为始终砥砺敢闯敢试的胆识胸襟。上海自贸区围绕制度创新对接国际贸易规则;江苏给予苏州工业园开放创新综合试点试验政策支持;浙江全面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建设……一路走来,苏浙沪的开放理念、开放气息扑面而来,开放成果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我省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必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苏浙沪成为领跑者就是因为始终强化求贤若渴的用才意识。上海加大紧缺急需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江苏连续10年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浙江以事业凝聚人才、以效益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才智……尊重人才、相信人才、依靠人才、珍惜人才、呵护人才、用好人才蔚然成风,正是苏浙沪能够引领发展潮流的重要原因。我们要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安徽推动五大发展、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强大保障。
生态环保是最大竞争力,苏浙沪成为示范区就是因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苏浙沪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海坚决守住常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总量、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四条底线”;江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七大行动;浙江全面推进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充分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我们一定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崇尚实干是关键举措,苏浙沪成为新标杆就是因为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上海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始终肩负国家使命,挺立时代潮头;江苏秉持“三创三先”作风,矢志“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浙江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十几年如一日实施“八八战略”……苏浙沪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广大干部仍然保持昂扬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姿态,从严从实、善作善成的实干作风,每天都是节点,全年都在冲刺,令人由衷钦佩。我省作为发展中省份,更要牢记责任担当,勇于攻坚克难,奋力在闯出新路中实现更大跨越。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