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精准扶贫,成败在人

访问次数: 742                        发布时间:2016-10-19

[字体: ]

1017是我国第三个扶贫日,也是第2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当天上午,安徽省社会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合肥召开。中央国家机关、省级职能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央企、社会组织、驻村干部等来自7个领域的代表,从不同角度向大会分享了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进一步在全省营造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风尚。

  精准扶贫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扶贫工作时强调,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自此,各地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纷纷从省、市、县选派机关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手拉手肩并肩,同吃同住同拔穷根。

  毋庸置疑,扶贫干部进村入户后,不仅整合了各方资源,帮助扶贫对象尽早脱贫,也有利于提升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还能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着实发挥出重要作用,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带路人。

  然而,也有部分干部差强人意,对精准扶贫工作不胜任、不适合,甚至不履职、不作为。把扶贫攻坚当幌子,进村入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于是便出现了进村不愿穿草鞋’”,下地不愿沾泥土;说起话来摆架子、遇到干群甩脸子’”衙门老爷式作风,百姓有难却从来不撩起袖子跟群众一起干。如此下派干部,焉能获得群众认同?群众不认同,又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底线目标,解决好最后一公里,既取决于扶贫干部能否沉下身子,因地制宜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又仰仗于上级下拨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公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又要做好千差万别的贫困群体的精准识别,实现系统谋划分类帮扶。要做到这些,扶贫干部既要既来之、则安之,又要收紧浮躁情绪,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发展、找出路、快脱贫。

  与其事后曹操,不如事前诸葛。因此,各地不妨借鉴经验教训,对已经下派的扶贫干部进村入户的帮扶工作开展一次回头看活动,好的扶贫干部积极鼓励,留村再干;差的扶贫干部实施召回制度,重新从原单位选派,召回制度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能够及时纠正干部选派的疏漏。

  精准扶贫,成败在人。重新选派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把好入口关。真正将那些素质高、能担当、敢负责,适合进村入户的年轻干部选出来、派下去,使他们深入实际看真贫、真扶贫,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总结推广基层实践经验,找出穷根对症下药,让政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全力推动精准扶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另外,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完善下派扶贫干部考核机制,与精准扶贫一道,建档立卡,一人一册,一季度或半年一考核,并记录在案。对那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的扶贫干部,要及时嘉奖重用;相反,对那些衙门老爷、和尚撞钟和蜻蜓点水式的下派扶贫干部要及时惩戒警示,真正做到奖优罚劣,确保下派扶贫干部队伍源正水清,确保精准施策、真扶贫扶真贫。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