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优化看安徽动力——当前全省经济形势述评之二

访问次数: 747                        发布时间:2016-10-27

[字体: ]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以来,我省全面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落实中央各项改革决策部署,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着力构建有利于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转型升级中获得新动力,从改革创新中获得新红利,全省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推进调转促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根本之举。今年以来,我省全面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抢抓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

  前三季度,黄山市接待游客4026.9万人次,增长10.5%,旅游总收入增长11.8%。该市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选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黄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之一,从政务服务、财政扶持、税费优惠等方面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水平提高。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于GDP2.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高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0.5%提高到42.5%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我省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举措。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智能语音、硅基新材料……从小到大,由弱至强,从多点开花到集聚增效,自去年省委、省政府确立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来,各地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基地发展规模扩张、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增长亮点不断涌现。前三季度,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16.8%,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9.2个百分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1.5%提高到23.1%

  传统产业和制造业的改造升级,蕴藏着巨大的成长空间。我省积极组织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财政专项,将技改扶持资金增加到5亿元。1月至9月,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76项,占年度计划的107%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推动转型跨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是对民营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和促进。我省顺势而为,研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25意见,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成功举办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会议,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06个,投资规模7355亿元。 1月至8月,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占比由去年的69.5%提高到72.3%。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增长6.6%

  落实去降补汇聚新动能:分类有序施策,统筹做优增量和调整存量,提高供给质量

  三季度以来,供给侧改革奏响我省结构优化升级最强音:合肥市彻底关停马钢(合肥)公司冶炼生产线,5000多名职工全部分流安置;宿州市围绕去产能,煤炭税收占比降至4%以内,主动帮扶皖北煤电集团脱困转型;铜陵市深化暖企行动,降低企业税费、用能、融资等各类成本26.6亿元……

  培育新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务之急。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提出“1+8+4”一揽子政策体系,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改革的完整路径链条。

  去产能被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羁绊。我省从土地、融资等7个方面拟订帮扶企业的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截至9月底,退出煤炭过剩产能667万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20836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69%90%;化解生铁产能62万吨、粗钢产能110万吨,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分流安置职工1050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1%

  经济下行压力下,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资金制约、企业利润增势放缓、大企业生产增速较慢等掣肘因素。只有成本降下来,实体经济才能保持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我省出台降成本“20,做好为企业减负这篇大文章,1月至9月累计减免各项税收564.5亿元,完善清单制度体系,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仅保留16项。着力降低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降低电价,降低物流费用,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一般工商业电价从原每千瓦时0.9元降到0.78元,减少企业用电成本约31.4亿元。

  房地产去库存,一头连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头牵着百姓安居梦想。我省坚持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同时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截至9月底,全省商品房库存8543.4万平方米,去化周期16.6个月,比去年末缩短2.4个月。

  防控风险,必须坚定不移去杠杆。我省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新政,率先在全国开展“4321”政银担合作,降低企业杠杆率,管控政府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去年同期的58.1%下降到57.3%

  下好先手棋激发新动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合肥先进能源装备研究院、北航合肥科学城、哈工大(合肥)机器人中央研究院签约落户,各类高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不断崛起,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合肥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上持续发力,出台实施方案,加快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工程和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打造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1月至8月,该市发明专利申请量、 授权 量分 别增 长51.3%101.1%,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1.57亿元,占全省45.8%

  培育新动能,根本上要靠创新驱动。今年6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我省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这是中央对安徽创新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新形势下我省加强改革创新的重大机遇。三季度以来,我省在国务院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及时制定出台相关贯彻意见,指导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

  下好创新先手棋,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9%,增幅比上半年高1个百分点。来自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1月至9月,全省认定省级新产品383项,同比增长38%,其中国内领先水平187项,国内先进水平196项。

  创新是市场的角逐点和动力源。只有通过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创造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我省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凝练确定了量子通信等19个省科技重大专项,今年第一批拟认定的929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公示,遴选出省专项资金拟支持的32个人才团队。 1月至8月,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2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