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创新强基础、政策红利作支撑,换来高新产业贡献率超六成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安徽省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1-10月份该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5.2%。在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安徽省长期在独创独有上下硬功夫,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支撑,同时因势利导重点培育新兴产业,促使新动能加速集聚,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
新产业迸发新动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地
在传统的煤炭、钢铁产业遭遇下行周期的不利局面下,安徽省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部分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开足“马力”、快速成长。
记者走进位于安徽蚌埠的方兴光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看见了一款超薄、透明,能像普通塑料薄膜一样弯曲,甚至柔韧性更强的“玻璃”。这是一款以硅基为原料的电容式触摸屏柔性导电薄膜,相当于普通白纸1/5厚度,解决了生产曲面电视、电脑和一些可穿戴设备的上游材料问题。
从传统的“玻璃之城”到应用于新型显示、特种玻璃制品等领域的“新玻璃”,蚌埠以硅基新材料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链条正加速形成。蚌埠市的转型只是安徽省今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缩影。今年1-10月份,以硅基为代表的安徽省材料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5%。
这种爆发式增长态势,不唯新材料所独有。从2012年底生产出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到年出货量超过2000万台,再到现在建成年产500万台平板电脑项目,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仅仅用了四年时间。
而作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跑行业,今年前十月,安徽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也已达到1542.4亿元。
在新能源汽车生产集聚地合肥市,自涉足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十多年来,江淮汽车已推出六代技术、两代产品。今年1-10月份累计销售新能源乘用车超过14650辆,同比增长95%。
来自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194.2亿元,同比增长15.5%,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40.1%提高到65.2%。
强化源头创新,扼住技术引领关口
随着全球制造业下行压力增大,安徽行星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爱民敏锐地把握到,地下工程建设给盾构机行业带来的市场机遇。可作为盾构机的关键零部件,主驱动减速机产品及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
2013年起,安徽行星机械陆续投入上千万元,终于成功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主驱动减速机,其中传统效率、机械强度两项指标还优于国外同行业水平。
唯有在源头创新上的独创独有,才能扼住技术引领的关口。炉水循环泵是火电技术的重要辅机设备之一,其核心技术难度大要求高,长期以来被几家外国公司垄断。
合肥皖化电机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1999年从检修各国炉水循环泵开始,经过吸收消化、改进提高、发展创新,在这一领域陆续获得20多项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并成功设计制造炉水循环泵。产品价格仅为国外进口产品的60%,交货周期从国外进口产品的2年缩短到6个月。
“只有在源头创新上下硬功夫,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去用实实在在的过硬产品赢得尊重,赢得市场话语权。”皖化电机董事长姚崇全说。
作为安徽省高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同样把成功归于“源头创新”。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让机器“不仅能听会说,还要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目前已能以较高的准确率实现语音转化文字、多语种同步翻译、甚至模仿某个人的声线讲话,以假乱真。即便在微软、谷歌都参与的国际英文合成大赛等大赛中,也多次获得全球第一。
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夺奖、“人造太阳”获重要进展、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回望2016年,安徽省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今年1-9月份,该省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3765件,增长95.2%,总数居全国第7,增幅连续11个月全国第一。
政策红利加码,新动能后劲可期
伴随涉企收费清单优化等改革的效应显现,安徽省创新创业热潮持续升温,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记企业13.73万户,增长33.1%。
不断增长的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提出新的需求。安徽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财税支持等要素保障,努力打造政策高地。“通过‘放、管、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而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则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胡功杰分析说。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今年以来,安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进科技型产业与金融资本深度对接,走活金融服务这盘棋。并把畅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管道,作为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
而一批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人才培养项目引领越来越多企业走向源头创新道路。姚爱民回忆说,正是一次次培训与交流,令自己更了解市场所需,开始反思怎么创新。最终瞄准盾构机市场,坚持创新,解决了国外产品“卡脖子”现象。“现在和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了紧密的合作。”
如今,安徽正经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科技大省的转变,创新氛围愈加浓厚,结构不断优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王正忠、张紫赟)
相关信息:
“成长优先” 政银担协力“劝耕”
服务主体“准”,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成长
7月初的一轮强降雨,肆虐皖中南部地区,农业生产遭遇重创,很多种养大户灾后恢复生产急需信贷支持。此时,一款名为“劝耕贷”的信贷产品因其颠覆传统的“抵押优先、避险为王”的贷款传统,而深受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它的出现化解了种养大户常常因缺乏抵押、担保而产生的灾后融资难题。
庐江县郭河镇三塘村的种粮大户朱世林因灾受损20万元,一度陷入困境,可农商银行主动上门在之前70万元贷款基础上又追加了20万元“劝耕贷”,让他重获希望,1000亩水稻经过重新补种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按照目前补种情况看,今年收成不会减产。
“劝耕贷”是今年4月份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领域的全国首创,主要服务对象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产业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户贷款额度最高100万元,龙头企业原则上最高融资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
“‘劝耕贷’紧紧‘咬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董事长叶斌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规模化土地要素的使用者、规模化农产品商品的提供者、金融精准扶贫的关键载体,但他们难以进入金融机构的信贷视野,更难以受到青睐,往往处在信贷“无人区”,嗷嗷待哺。 “劝耕贷”恰恰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实施“蓝海”战略,挺进信贷“无人区”,“咬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其弥补短板、增加信用、融通资金。
信贷理念“新”,构建“成长优先、信用为王”新路径
“‘劝耕贷’是纯信用贷款,无需抵押,现在市场反馈良好,像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合作社是贷款主体,约占九成以上。 ”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一部杨义迅介绍。传统的信贷理念是“抵押优先、避险为王”,而“劝耕贷”颠覆了传统,构建的是“成长优先、信用为王”的新路径,以诚信为衡量信贷担保准入的主要标准,并在模式中设计了信用上升通道,对按期还款、诚实守信、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借款人开辟绿色通道,逐年提升信用额度、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提升借款人信用等级。 “通过‘劝耕贷’的信贷理念,我们在农村传播信用文化,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塑造良好诚信观念,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 ”
据了解,自2016年4月份“劝耕贷”推出以来,截至
特别是针对今年的洪涝灾害,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联合受灾地区市县政府、金融机构发起灾后恢复生产“同济”行动,发放“劝耕贷·同济”担保贷款。初步统计,全省已有106户受灾农户从中受益,担保贷款金额达2400万元。这些灾后贷款,犹如雪中送炭,为灾后恢复注入希望。
融资成本“低”,政银担“抱团”推动风险共担
对于很多农户来说,“劝耕贷”不仅为灾后生产注入了资金,而且也降低了融资成本。劝耕贷受益者之一,东至县养殖大户杨师傅告诉记者,相比其他信贷产品,“劝耕贷”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不超过国家基准利率的20%,按50万的贷款计算,仅利息一年至少就能省下2万多元。
据了解,“劝耕贷”严格控制经营主体融资成本。获得“劝耕贷”服务的客户融资综合成本在5.55%~6.42%区间内(银行利息加担保费),这是目前农村信贷市场最低的成本,这也是“劝耕贷”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信用贷款、或是给受灾大户追加贷款,贷款风险如何把控?杨义迅告诉记者,“劝耕贷”在风险分摊上是银行承担20%责任,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及其组合的相关责任主体共同承担80%责任。整个信贷过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既明确分工,又紧密抱团,实现错位把关、联合发力。有了这个政银担合作机制,大大消解了金融机构在给受灾农户贷款上的顾虑。
而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政策性定位,也让这一贷款更多体现非盈利性宗旨。叶斌介绍,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初衷便是绕过以商业性业务盈利来维持政策性业务存续的误区,抛开与商业银行同质化作业的旧格局,摒弃垒大户的老套路,以差异化思维逻辑,在农村实施“蓝海”战略,组合政银担各方资源和力量,探索构建自身特色的信贷担保模式。
·链接·
“劝耕”一词,语出杜甫《大雨》诗句:“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 “劝耕贷”作为一种新型信贷模式,一经落地,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通过担保机构强有力的介入,淡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量较小、流动性较差、稳定性不强、安全性较差等劣势,为成长性较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弥补短板、增加信用,从而吸引商业银行自主决定为此提供信贷服务,形成财政与金融协同支农效应。
该模式是三位一体的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创新,构建的是“资源联手开发、信贷集合加工、风险共同管理、责任比例分担”的农业信贷担保新型组合,打造的是政银担“抱团”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工作机制,推广的是低成本、少环节、成批量、可持续的支农信贷产品。 “劝耕贷”鼓励农耕,体现政府导向和政策性特征,并注重信用培育,塑造新型职业农民的诚信理念。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