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两三株暗香浮动的腊梅,几盆分好的新鲜猪肉摆放在水井旁。走进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一户农家小院,记者还没来得及细瞅,就被热情的主人姜业兰招呼进了屋:“快进来坐!今天是小年,家里刚杀了头年猪,院子里有点乱。 ”
瘦瘦的身板,短短的头发,质朴的脸,身上的杏色薄棉衣已有些年头,脚上的皮鞋沾满泥土。一眼看上去,66岁的姜业兰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然而,这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却并不平凡。自2011年以来,姜业兰全家陆续捐出150多万元为村民办好事,热心帮扶困难群众。 2016年1月,姜业兰被评为“中国好人”;同年10月,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出村道路畅通了
姜业兰家堂屋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德行天下”的字匾。“这是第一次给村里修路的时候,乡亲们送的。 ”姜业兰的老伴儿张仕文自豪地说。
2011年前的卜陈村什江自然村没有水泥路,村民们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那会儿,集镇上的菜贩子都不愿意来村里收蔬菜,说是路太差,挣的钱还不够修车的。镇上的四季豆卖1块2一斤,我们村里的只能卖6毛一斤。 ”正在姜业兰家串门的村民张国兴回忆道。
如果要将
姜业兰的老伴张仕文原先在马鞍山公路局工作,对修路比较在行。 2011年10月,张仕文四处联系修路机械、聘请工人,忙了快一个月。村民们受姜业兰一家的精神感染,也争先恐后地跑来帮忙。有的村民把自家大棚上的塑料薄膜扯下来,盖在刚浇注好的水泥路面上……“修路是全村的事,姜业兰家出了大头,咱们还不能出点小力吗? ”张国兴说。
当年,姜业兰一家出资40万元,修建了
村里夜晚有路灯了
修好了村里的路,姜业兰并没有止步:“我琢磨着,一到晚上,村里就黑灯瞎火的,大家出门很不方便。咱能不能像城里那样,也装上路灯啊? ”
说干就干。 2012年,姜业兰采购了一批太阳能路灯,安装在水泥路边。记者从姜业兰家的后院望过去,一排太阳能路灯格外漂亮、显眼。 “这种路灯的好处就是不用拉电线,也省了电费,特别方便。 ”姜业兰说。
何光诚老人独门独户,住得比较偏。安装路灯时,细心的姜业兰特地在老人家门口竖了一盏。 “装路灯后,晚上家门口亮堂多了。”何光诚老人说,“姜业兰家心肠好,我们跟着享福。这不,今天她家杀年猪,还叫我来吃饭。 ”
为了帮助卜陈村另外几个自然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姜业兰一家2012年决定,今后每年都出钱帮助乡邻。姜业兰说:“每年凑一点,积少成多。 ”
“大爱”温暖老人心
姜业兰胸怀大爱,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家风传承。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要勤俭节约、与人为善,和邻居说话不能高声一句。我母亲一直是这么做的,我也跟着她学做人。 ”姜业兰动情地说。
正是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尽管如今家境宽裕,姜业兰仍穿着朴素。 “我的这双皮鞋还是5年前女儿给我买的。”坐在记者身边的姜业兰伸出脚,记者看到鞋面边缘处已有多处磨损。
姜业兰出嫁后从未和公婆红过脸。她的婆婆今年83岁,腿脚不灵便,姜业兰便天天给婆婆洗脚。 “我婆婆只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我就当她的女儿。 ”姜业兰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姜业兰记挂的老人还有很多。 5年前在姜庄自然村修路的时候,姜业兰发现一位80多岁的老人独自居住在路边的一座土房里。“我看她住的是危房,就花了2万元给她翻新了一间平房,我媳妇还从广东娘家给老人捎来了新棉被。逢年过节,我就带着八宝粥、月饼、粽子去看望她,直到去年老人过世。 ”
眼下,春节渐渐临近,姜业兰夫妇和儿子一合计,拿出2万元给卜陈村86户困难户包“红包”,让他们知道有人“惦记着”,开开心心过大年。
除了格外关照村里的困难户,近两年,姜业兰夫妇还轮流带乡亲们出去“开眼界”。 “儿子赞助费用,女儿设计路线,我们负责招呼乡亲。大家都高兴,我们就高兴! ”姜业兰笑意盈盈。
离开卜陈村的时候,记者注意到水泥路边竖着一块写有“梦想路”的路碑。这是一段平凡的乡村之路,却又那么不平凡。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