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 抓牢“主线”强农富农

访问次数: 643                        发布时间:2017-02-09

[字体: ]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提供了基本遵循。

  要把调整结构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立春已过,全省各地农业生产陆续展开。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2月5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强调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加快培育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号文件开篇就指出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分析主要矛盾变化,现实性和针对性强。省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张延明认为,在科学判断基础上,文件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也就是今后农业发展要从追求向追求转变。这为我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明确了指针。

  省农委综合处负责人许丙华表示,抓住这一主线,对我省来说,就是要推进三大调整”——调优产品结构,突出字;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调顺产业体系,突出字。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我省粮食产量高,尤其是主粮作物比重高,船大难掉头,既要调优结构,还要稳定粮食产能,任务艰巨。但专家也强调,改革更多意味着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

  我省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条件好,长三角区域对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许丙华表示,抓住改革机遇,乘势而上,才能重塑农业,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要把调整结构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许丙华介绍,去年我省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步伐加快,呈现粮食、青饲料及绿肥增加、棉花和油料减少的三增两减态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全省有效获证农产品409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40个,绿色食品1700个,有机农产品4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5个,这些都为深化改革打牢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 “落实中央要求,今年我省将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积极推广粮经高效集约耕作模式,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许丙华介绍,结合安徽实际,我省还将重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秸秆的产业化利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上发力,力争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实效。

  保持三农投入不降低,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会不会影响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程度,减少投入?对此,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回答,那就是要保持三农投入不降低,重农强农力度不减。

  张延明认为,这样的信号对我省意义尤为重要。随着粮食出现结构性过剩,效益下滑,一些地方有粮食安全可以松一松的错误思想。我省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只有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能为全省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强农富农的政策绝不能打摆子张延明说。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一号文件给出的渠道,一方面是要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是继续加大投入。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也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战场许丙华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比如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对此,许丙华表示我省将研究出台相应的落实措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双创,将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成农民增收新亮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举措都离不开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支持。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要求一方面改革支农机制,提高增量的投入效果;另一方面要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比如,在农业补贴政策上,文件提出,要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等,这都是要加快建设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许丙华介绍,去年我省实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用于支持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和耕地地力保护,效果很好。贯彻文件精神,今年我省还将在该领域深入探索。让更多资源投向农业,还需要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更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这些也将是我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着力点。

  落实政策,打造更多发展要素集聚平台和载体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抓手,农民创业、支农资源落地需要载体。对此,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提出建设三区”“三园一体,打造更多更好的抓手、平台、载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徐丙华认为,三区承担国家任务,自然将得到重点扶持。作为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我省也将分享到政策红利。我省将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继续在淮北平原地区重点打造大粮仓,稳定小麦生产,积极发展畜禽养殖、蔬菜、水果和中药材种植。依据资源禀赋,还将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重点打造山区特色生态农业样板区,大力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聚合先进农业发展要素,是探索农业发展新机制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省已经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大主题示范行动,推动13个国家示范区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推动97个省级示范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创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加快各类园区建设仍将是今年农业发展的重点。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许丙华认为,田园综合体将田园旅游,生态可视化,产品体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通农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是解决目前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要求的重要途径。作为新生事物,田园综合体怎么建需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不管怎么建,田园综合体必须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获得收益。张延明强调,不能企业开发农业休闲旅游获利,农民成了旁观者。要让农民有机融入到综合体的建设,分享发展红利,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