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有"痛点" 对症下"药方"——天长医改调查之二

访问次数: 777                        发布时间:2017-02-16

[字体: ]

天长市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除一面与来安县相接外,三面被江苏省包围,距离江苏南京市75公里、扬州市55公里。在优质医疗资源密集的江苏两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下,天长市一度身处患者外流、医保吃紧的尴尬境地,但短短两年间,就顶住了压力,县域内就诊率奇迹般达到92.24%

  天长靠什么留住了病人?成功逆袭的背后,运行着一套什么样的体制机制?面对百姓看病难、负担重的痛点,开出了什么药方

  缓解看病难

   ——县域医共体为抓手,探索分级诊疗新路径,初步形成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

  210一早,在天长市人民医院,69岁的朱长鼎刚吃完热腾腾的早饭,舒适地仰靠在床头小憩。早饭是老伴儿在家里做好的,走路送到医院也就10分钟。去年5月他被确诊为肺癌后,开始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靶向治疗,人生地不熟,床位要等,家人陪护不便,想吃个对胃口的菜都很难。

  朱长鼎现在在本地住院,家人方便照顾,医院环境更舒适,连以前在南京看病的那位化疗专家也会定期来这里坐诊,真是放心又舒心!

  为让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天长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民营天康医院三家二甲医院为牵头单位,串联起14个乡镇卫生院、163个卫生室、2个社区服务中心和5家民营医院,组成3个医疗服务共同体。医共体内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运行机制,并实行资源共享。确定县级公立医院122种、镇卫生院50种确保收治病种目录,明确县级医院41个下转病种和15个康复期下转病种清单。

  在医共体机制下,帮扶基层就是帮助自己。天长市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浩说,我们和3家乡镇中心卫生院、18家卫生院和75个村卫生室建立帮扶关系,全院有114名中级以上职称医生签约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下沉坐诊,与帮扶单位医务人员建立人对人、科对科的‘1+1+1’结对帮扶关系。截至2016年底,医共体共开展专家帮扶1663人次,指导基层查房632次,会诊手术24次,举办培训134期,结成“1+1+1”师徒关系396组。

  为让医共体真正成为服务、利益、发展和责任共同体,天长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与新农合基金打捆,由医共体统筹管理,实行按人头预算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按比例分配。 “‘医共体的实质,就是通过医保的杠杆作用,使各成员之间有了利益关系,调动各方参与医改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建立起长期的合作。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夏北海表示。

  这种医疗资源往下沉、专家往下走、小病往下转、费用往下降的做法,带来的明显变化,就是基层医疗单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汊涧镇汊北村卫生室室长董青说:在市医院选派专家的帮扶下,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完成剖宫产、胆囊切除、阑尾炎手术等,医疗水平大大提升。

  医共体建设有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24%,初步形成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

  求解看病贵

   ——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抓手,探索按病种收费新模式,百姓看病负担不断减少,医保报销水平持续提升

  24,铜城镇村民潘成林感到胸闷,有冠心病史的他赶紧到家门口的镇卫生院就诊。谁知当晚又发生心绞痛,卫生院医生刘维荣立刻联系救护车,一路护送我赶到市人民医院。 ”10日一早,心内科副主医师陈开为他成功实施冠脉造影手术治疗,术后5天就能出院。实行单病种限价,自付费用也不过千把块钱。如果到扬州,至少得4000块!

  本地的治疗费用之所以和外地大医院相比有这么大的悬殊,主要原因是医改中设置了临床路径和按病种收费。同一种病情,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方式。为防止出现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现象,我们设置了临床路径,也就是说,患者要做哪些检查,服用什么药物,每天治疗流程,住院多久等,都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既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工具,也是医共体内部结算时相互监督的依据。据王浩介绍,两家公立医院将所有科室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共对393个病种明确治疗流程,实行表单式管理,让患者全程知晓,确保医疗服务不缩水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行按病种收费,目前已有200个病种列入目录。比如,以阑尾炎住院手术为例,收费标准上限为3500元。

  为让群众切实感受分级诊疗的好处,天长市在推行按病种付费与临床路径管理的同时,实施差异化的医保基金报销政策。适当设定省外、省内市外和市级、乡镇就诊的报销门槛与报销比例,一般疾病患者就近诊疗不仅省去交通、住宿及陪护费用,而且大大节省医疗支出。以普通胆结石手术为例,在县级医院约需5000元,在乡镇卫生院只要2000元。这意味着把一位胆结石患者留在基层治疗能为医共体省下3000元。

  据统计,天长市群众看病负担不断下降,医保报销水平持续提升。与改革前相比,住院次均费用减少10.2%,平均住院日从10.8天降至8.6天,药占比降至28.7% 2016年两家公立医院总医疗费用增幅同比下降3.89%,医保基金支出减少1370万元。

  力解看不了

   ——以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为抓手,探寻卫生事业发展新动力,县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双提升

  把病人留在基层,关键是调动好医护人员积极性,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让病人看病无忧。

  医改后,医务人员实行与劳动价值、医改目标一致的岗位目标绩效工作分配制度,次均费用、药占比、临床路径入径率、县域外转诊人次、下转到卫生院的人次,都同自己的薪酬直接挂钩,来不得半点虚假。天长市人民医院肿瘤二科主任徐云峰干劲十足。作为科主任,他不仅要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任务,还要张罗着请大医院专家来会诊讲座、派出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只有不断提升科室服务能力,才能尽可能降低病人县域外就诊率。

  天长市早在2012年就明确提出,县级医院人员支出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要逐步突破30%天花板,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两家公立医院还打破铁饭碗,创新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养老保险、考核激励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有力释放其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天长市还按照能放全放原则,把用人招人、机构设置、收入分配等6项权力全部下放到医院。医改以来,两家公立医院共招录医疗技术人员330名,引进硕士45名,博士1名。与此同时,加大对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的投入,2016年,财政投入已从改革前的500万元增至2800万元。

  为让居民享受全程健康管理,该市构建由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成的健康管理网络。在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干预,并建立双处方制度,向就诊患者开具用药处方和个性化健康处方,已覆盖276个病种。在乡村开展村医签约服务,已签约13.8万人。

  目前,县级医院可治疗病种达到2254种,比3年前增加357种;乡镇卫生院可治疗病种从3年前的50种,提高到90种。百姓看不了的顾虑基本打消。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